按照原有关协议,“扶贫班”的同学考上大学,4年的学费由母校负担。“我们是幸运的,但我们家乡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贫困学生,他们考上了大学却交不起学费,许多人正在打工筹措学费。然而一两个月又哪里筹措得到这么多钱?”曹琳说,“我是贫困生,我最了解贫困生目前的困境和心情。”所以他联合同学们发出了这样一个倡议。
在倡议书里,他们写道:我们有优异的成绩、丰富的知识,这是我们拼搏生活的资本。希望企业界从长远着眼,资助贫困学生,贫困学生将以种种方式在未来给予回报。同学们所列的“回报方式”主要有这样几种:1.毕业后到资助企业工作;2.寒暑假到资助企业义务上班;3.帮助资助企业完成科研项目。
8月15日,湖南的一些新闻媒体全文刊登了学生们的这一倡议,并给以高度评价;社会对此反响亦较大,特别是一些贫困学生,同升湖学校为此专设的两个热线电话几乎被打爆。8月23日,已被北大录取的马海英同学经过有关手续,成为第一位申请有偿资助的考生。到8月27日,工作人员共收到全国各地的1362名今年考上大学并申请有偿资助的贫困学生的资料。8月29日,同升湖学校和湖南省教育厅关工委联合举办了一个特别的“储才拍卖会”,组织企业现场“认购”学生。
各新闻媒体争先恐后赶往现场。然而出乎主办者和记者们意料的是,当初倡议出来时,社会上是一片叫好声,但今天真正“供需”双方见面,企业和学生都不如料想的积极:只有15家企业和37名特困学生出现在“拍卖会”现场——还没有工作人员和现场采访的记者多。最终,20名学生与11家企业签下了“预支”协议,分别得到企业2.5万或4.5万元的资助。
倒是几名个人资助者让人感动。“拍卖”还没开始,一位中年男子就拿出1万元现金硬要一位记者转交给10名贫困生,“做他们第一个学期的生活费,4年共8万元,我一定付足。”说完转身离去。一对来自长春的老夫妇,点名资助一个考上吉林大学的女生,每月负责其200元生活费,“离家近,节假日还可以去我们家里改善伙食。”老人朴实地说。一对以教钢琴为生的青年夫妇也当场认助了两人。
以自强自立为宗旨的“有偿资助”为什么还比不过“无偿资助”?难道企业不需要储备人才?要知道,参与“拍卖”的学生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素质较高、所学专业有一定针对性的。“也许是我们经验不足,毕竟是第一次组织这样的活动。如企业发动得不够,贫困生组织得不够多,供需双方的底没摸透,等等。”主办单位一位年轻的女同志这样向记者解释。此话不无道理,但其他一些群众的议论则更让记者深思。“‘预支’未来,谁知道未来是怎么回事?这些学生也真想得出。”一位的士司机这样回答记者的困惑。“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做法可行,但实际操作就不是那么回事了。4年后,受助的学生能否成才,企业是不是还比较红火,受助学生是不是适合到企业工作,等等,都是一个问题。”湖南师大教科院的一位教授评价说。还有人干脆就认为学生们是过于天真,“谁能保证你的未来就很值钱?”有人这样咄咄逼人地问道。“实际上我们基本是不求回报的。业绩良好的企业资助贫困生,义不容辞,用‘预支’的方式,只是让学生们更能接受一点。”一个当场认助了几名贫困生的企业负责人说。不知受助的贫困生们听到这话,心中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