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喜欢当老师。”教了10年书的任炜东这样告诉我:“虽然不能挣大钱但是精神上挺有成就感。我大概算了一下儿,差不多教过800多个学生了。”
     听任炜东上课,你不觉得他是老师,他倒更像个课堂导游。
     这是一堂高三年级的物理课,讲的是物体的受力分析。任炜东只列出了分析的原则,具体例题分析的多种方案全是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和提出的。任炜东上课,学生是他的出发点和圆心。“当老师的应该课前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要思考他的思路会卡在哪儿,怎么讲能帮他扫清障碍。有时候,学生的想法也能扩展我的思路。”
     “都说你的教学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模式,可你学的和以前用的也是传统教学的方式,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呢?”对这个看似不具备反叛精神的年轻人,他的转变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这全都因为我听了朱彦文老师的一堂课。”1994年,朱老师运用最新理论“结构化、定向化教学理论”,在朝阳区讲了一堂公开课。虽然过去六七年,朱老师提起与任炜东的相识,仍然记忆犹新:“那天刚下课,小任就找到我,希望参加课题组。”
     《结构———定向教学理论》实验研究物理学科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八五、九五期间重点课题“关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中的分支,朱老师是朝阳区这项课题的负责人。
     朱老师告诉任炜东,参加课题组可以,但搞研究是很辛苦的事,付出的与获得的基本不成正比。研究的过程往往是否定自己的过程,所以常常会感到很痛苦。
     “不怕。”小任说。
     期末的时候,朱老师将了小任一军,“你听了半年,总要提出个课题吧?”
     “行,我就讲电压吧。”小任干脆的回答反令朱老师吃了一惊。电压由于看不见,摸不着,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硬骨头,他就不怕啃不下来?一个多月后,朱老师看到了一个用水流运动类比电流的实验,从势能到动能的转化变得十分明显。区里的老师,市教育学院教师研讨班的全体老师们都听过这节课,评价非常好。
     “其实,我最初听到朱老师讲‘结构化定向化教学理论’就感到非常有道理。但就是用不到自己的讲课中。”任炜东至今仍能感到新理论取代旧理论时的阵痛过程。
     “年轻人不敢在实践中尝试新理论,是因为怕学生的成绩下降。他们习惯于多做练习,拿高分。但是,你如果不敢否定自己就不可能超越。”任炜东第一次用新方法讲课后,对于运用新理论教课,心里有了底。任炜东告诉记者,好多人都认为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是领导的事,因为他们掌握着评价机制。其实,基层的教师完全有能力做这件事,你着手改革了教学方法,而且十分有效,那整个的教育模式也会慢慢改起来。
     6年过去了,任炜东的物理课从初中教到了高中。他教改的成绩也越来越显著。他的课程设计思想和论文被教育部师范司收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一书,他撰写的论文不仅多次被国家级刊物发表和转载,有的还被收入《中国世纪发展论文大系》。前年他头一次带高三毕业班,他的学生们在全区统考中名列前茅。今年他又带了一个普通高三毕业班,学生们的会考成绩超过了学校重点班学生的平均分。
     任炜东认为,“教师这个行当,不同于别的行当,别的工作100次失败,只要有一次成功就算成功,可是教师不行。一次失败,对学生的影响也许就是很长时间的。”
     记者问任炜东,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在忙着挣钱或出国,你这么干,不觉得不平衡?
     “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小任说得十分平和,“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教师,我觉得事情不论大小,能干好,我就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