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勤工助学不再只是贫困生关注的事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9-14

  眼下正是新生入学的时节。与往年不同,新生报到处勤工助学的横幅不再只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注的“风景”,许多家境良好的学生也有意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我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大学的学习!”

  在北京大学,记者看到,一位新生很严肃地对母亲说:“现在,我用你们的钱读书,4年后,我一定把钱还给你们。”而来自北京的李伟是外语系的新生,尽管父母完全有能力供她读完4年大学,可她还是坚持认为自己应该尝试勤工助学,靠自己的能力完成大学学业,那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对新生而言,家境贫困的学生申请勤工助学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可一到高年级,在申请勤工助学的学生中,非贫困生占了更大的比例。”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处乔哲老师说。

  尽管这种状况符合勤工助学的本意:让所有的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可在20年前,勤工助学却不是对所有学生开放的。

  北京科技大学的乔哲老师回忆说,当时,勤工助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家境困难的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由于条件有限,学校好不容易才能给学生提供诸如看图书馆、看机房、在食堂卖饭、打扫卫生这些简单又不致于太过影响学习的工作,既可以增加学生对学校的感情,又可以解决学生的生活费用,可谓一举两得。如果家境不错的同学也想参与其中,会被许多的老师同学以异样的眼光相待。“本来这些机会是学校为照顾困难学生好不容易才挤出来的,家境好的同学这不是瞎凑热闹嘛!”一位高校的老师说。

  不能回避的是,这种勤工助学方式基本是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不能体现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和智慧优势,也与学生的专业基本不挂钩。后来,家教适时出现,弥补了原来勤工助学的部分遗憾。一时间,不管是师范类还是非师范类的学校,不管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都纷纷走向社会,以家教的方式为自己赚取一份生活费,或是零花钱。家教成为许多人共同拥有的一种经历。

  “可家教仍属于一种初级的勤工助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没有太大的挑战性。”乔哲老师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不再是勤工助学机会的惟一提供者,社会的大门对学生敞开:软件设计、推销、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的学生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合到勤工助学之中。“现在,社会上的公司到我们学校来招学生,贫困不再是我们推荐学生的惟一标准,能力已经上升到第一位。”某高校学生处的老师说。

  而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勤工助学不是简单地解决生活费问题,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来获取报酬,有少数学生甚至可以以此独立完成学业。

  李琰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98级的学生。来自甘肃的她从大一开始就加入了勤工助学的行列:促销员、家教、礼仪小姐……而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李琰就再也没有要过家里一分钱。她说,起初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解决经济问题,而后来渐渐发现,“我的经济独立了,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强了”。

  北师大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现在,她所在的宿舍基本都在“勤工助学”,同学们的生活费基本都可以自理。像这样的学生,不止在北师大,在许多高校都有,并且不是一个两个,而成为一个群体。

  “勤工助学正在真正实现它本身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而非单纯地解决经济问题。”乔哲老师说。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北京大学学工部部长陈建龙评价说。但是他同时提醒,学生可以在此问题上有所作为,但不是全部的人都必须有所作为。勤工助学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去勤工助学。另外,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学费也是由学校、政府、家庭各承担一部分,不一定苛求学生自己解决全部读书的费用。目前,勤工助学的市场尤其是校外的市场并不规范,如何才能真正保障学生的权益,也是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