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生于北京,幼年失怙且家境中落,曾就读北京马达场小学,汇文中学,高中时辍学,一面教家馆,一面四处求师,发愤自学。1933年经人推介,受业著名文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先生,并开始教学生涯。
记者:你是举世公认的书法大家,画家、文物鉴定家,可你却说这些都是你的“业余爱好”,说你的专业首先是教书,是中国古典文学。是什么让你如此看重“教书”?你当年为北师大题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时想到了什么?
启功:说“教书”的事要先看我的邻居钟先生。钟敬文先生百岁差一岁,我是差一岁九十。他前一段身体不好住院,躺在病房里还给学生讲课呢!我们天天通电话,这些天他饮食也增加了,还坐着轮椅下楼散步,一心把身体恢复了接着工作。他长我十岁尚且如此,我岂敢偷懒?我现在还带8个研究生,有6个博士,两个硕士。
我从一个中学生到今天,得益于教育,特别得益于陈垣先生耳提面命。我从21岁起得识陈垣先生,一直到老师去世,总共40年,老师不但教导有关学术的知识,做学问的门径,处事做人的道理,也从自身表率和“谈言微中”的诱导中明示什么是教育和怎样做教师。前些年我为我们北京师范大学题字,先后写过“师垂典则,范示群伦”,“学高人之师,身正人之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便是我心里教师的分量,师范的分量。1988年我义卖书画,筹资设立“励耘”(陈垣书屋的名字)奖学助学基金,也是为纪念和绵延老师的教泽,接续师德之火,传示后人。
记者:你的学生说你的课强调通学,讲解生动,板书精当,比如把古诗词繁难的音韵声律在黑板上画成竹竿截取,这些“教书”的讲究是从哪儿来的?
启功:教书不能不讲师表,不讲教学原则。当年陈垣先生让我教辅仁大学附中,附中校长嫌我学历不够解聘我,陈先生就让我教大学一年级的国文。从那时起,他在教学方面多少年未间断地对我提醒,唯恐我听不明,记不住,真可谓是“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先不谈他在学术方面的建树,只说他在教学方面的见解,从原则到细节,一直是我教书的重要戒律,我这里略述一二,比如他讲“上课须知”有这么一条,教师在讲台上和学生“脸是对立的,感情不能对立”;对学生要以鼓励夸奖为主,即使淘气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不能发脾气,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可讥诮学生”。我开始教书时,曾听说老先生有一位同事,爱拿学生取笑。比如当堂说名叫杨万章的学生“章而不万也”什么的。后来学生们一起跪请他离堂,陈垣先生解聘了他。不懂得尊重学生么!
先生还要求备课要特别细致,搜集材料竭泽而渔,把学生可能设问的都想到。说有时“研究几个月的结果,并不够一堂课讲的”。还要求教师写教课日记,把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记下以备比较,批改作业要细致。记得他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批“‘本’字无勾”,连笔误也要纠正过来。告诉我们作文不要多改,要改关键处,曾让我把批改的不够恰当的地方撤下来。他在学校楼道的玻璃框里展出学生作业,上面有老师的顶批、总批,加圈点的地方,不光是学生观摩的大检阅,也是教师教学效果、批改作业大检阅。还有板书,先生曾说要想好应写什么,什么不必写,多余的写了学生不抄,也白废。我当时想,写板书还要起稿吗?有一天我溜进讲堂,坐在学生堆里,一瞧,陈先生不光写得精辟,书写的位置不高不低,四字一行,边写边看,不让讲台挡上一个字。
还要懂得疏通课堂空气。先生说,教师要常到学生座位行间走走,远处看看板书如何,近处瞧瞧学生笔记,在学生座位上给他指点,他的印象会比较深。还有一条,教师要讲究仪表,不能随随便便。我的一位“同门”毛润林脸上长连鬓胡须,又常懒得刮,陈垣老师告诉他上课不能不修边幅,礼貌不全不行。他忘刮胡子的时候,老师见了总是看着他的脸,用手一指,他便局促不安。有一次我们一同去见老师,快到门前了,他忽然想起胡子没有刮,赶快跑到附近一位同学家借刀具现刮。他的父亲也是我们的一位师长,看见后说:“你真成了子贡入马厩而修容”,大家听了无不大笑,这次他才“免于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