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来自“挑战杯”的话题:善创新的学生不听话?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9-24

     刁佳杰笑嘻嘻地说:“我大一英语考试不及格,大二时电动力学和理论力学两门课没‘过’,大三‘模电’课没‘过’,英语四级考了3次才OK。总之是一路‘红灯高挂’走到今天。”

     乍一听他整个一“差生”!可刁佳杰却偏偏是第七届“挑战杯”竞赛的参赛学生代表,开幕式上,他代表全体参赛学生上台发言。此前,他的《金纳米球壳微粒的空腔谐振吸收特性》发表在英国《物理期刊》上,今年4月,他应邀到美国物理协会演讲。有如此履历的刁佳杰似乎应了那句俗话:淘丫头出巧,淘小子出好。

     “好玩的玩艺儿几乎没我没玩过的!”刁佳杰称,一路玩到大学,逃课更是家常便饭,“上过的课有五分之一就不错!”专业书偶尔看看,可远没闲书看得多。刁说自己还有一个癖好:发呆。上课坐着坐着就开始“浮想联翩”,还老给老师提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老师最后没辙了———“搞点小发明吧,这样你也好安静些”。

     “课内成绩差课外出发明”,这种“刁佳杰现象”在此次“挑战杯”赛场上并非特例。聊起发明制作个个锋芒毕露的参赛代表,平日里行为有点“出轨”的不在少数。

     浙江大学的徐颂华学的是计算机,但上本科期间,“经常逃课跑去辅修很多‘不沾边’的课程”,此外,辅修创新创业管理班,学经济与管理;提前上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课程……徐的导师潘云鹤院士在人工智能方面很有造诣,希望自己的学生也朝这方面努力,“可我更喜欢认知心理学,最终没听导师的话。”对自己的“出轨”,徐颂华借用导师的话为自己辩解———“要成为一个独特的人关键是要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徐觉得,很多事单凭毅力坚持,太痛苦,“我更愿意凭兴趣做事”。

     在不少参赛代表眼里,旷课稀松平常。“逃课有啥奇怪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法。”

     “挑战杯”荟萃了一大群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他们中的一些人,较之性格上循规蹈矩的同学而言,个性更为张扬些本不稀奇。但会做课题搞研究,是否就意味着旷课、学业不及格理所当然?喜欢创新,是否就必须事事特立独行?特立独行的学生,循规蹈矩的学生,哪一类更可能是人才?

     “刁佳杰现象”在其母校西安交大的BBS上引发了一场争论:“刁兄的成功是件好事,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不同定义。”有人立即反驳,“挂几门红灯与发表论文并不矛盾。”“作品上了‘挑战杯’只是某一领域的成功,并不代表他知识架构合理。”“刁佳杰的成功对现行的应试教育是一个极大的讽刺”———马上就有补充:“这是对教育体制的挑战。”

     但华南理工大学的参赛代表沈秋英说,“这两类走极端的学生,我都不欣赏”。

     沈秋英说,一些课题工作量大,有时确实会忙不过来;联系项目得就着合作单位的上班时间,有些课也会误。“可如果搞得功课不及格,太不值!”沈从去年6月起做“笔式机械鼠标器”,她说,这一年我备感专业知识的重要,“所有的创新都是靠知识,而不是‘拍脑袋’”。

     “我认识那种成绩特差却一门心思要创业办公司的学生,可最后他们也没办成,不脚踏实地,很难成功。比较听话老实的学生,可能会晚一些冒尖,坐在屋里做研究可能更合适。”沈说。

     国防科技大学的肖山竹却认为,旷课、功课“挂红灯”固然不可取,但这些拿传统眼光看是“出轨”,可也许正体现出一种有别于常人的思维方式。肖还认为,一些看似不听话的学生,可能学的原本就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逃课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可以理解。他很欣赏一些高校的做法:自由转专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对此沈秋英也认为,很多大学允许创业学生休学一年就是一个理解“出轨”学生的好政策。“可惜,很多同学是既想继续学业又想创业,就难免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

     清华历来“挑战杯”的战绩不俗,但其带队教师表示,清华学生即便忙于科研发明,却也不敢冒旷课或功课“挂红灯”的险。清华学业考核很严,有一门不及格就基本丧失保研资格,程度严重的连学位、毕业证都拿不到。同时,很多课程已远不止是教材的简单重现,“学科最精华的部分、最前沿的内容,往往都在现场授课里,旷课意味着机会的丧失。学生都清楚这一点。因此,大多数清华学生能处理好课内学习和课外科研发明的关系,忙不过来就挤休息时间,万万不敢旷课。”

     这位老师认为,特立独行不代表就是创新,即便有创新意识,也不意味着能轻松创业。他说,清华搞创业计划大赛已有4年,前些年对学生创业存有炒作泡沫。这些年很多学生通过身边一些人的创业经历也已看清:并非写一份创业计划报告就能立即成为百万富翁,创业更需要的还是扎实的基础积累,即便是退学创业成功的特例比尔·盖茨,当年他的计算机知识也已不弱于任何一名大专家。

     西安交大学工部副部长卢黎歌则认为,人才应该多样化。个性比较强的学生从众心理弱,更善于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会明显些;但同时还需要更多的人把这种创新转化为现实,因此踏踏实实的学生社会同样需要。

     卢黎歌说,考试远不是检验人才的惟一办法。对于大多数学生,学校按常规方法培养;“出格”的总是少数,学校可以给予一定特殊政策,如减免学时等。他说,交大以前曾有一名学生大二就在交大学报上发表论文,这在交大历史上是第一次。学校马上按研究生政策进行培养,这名学生18岁就拿到硕士学位。

     西安交大副校长于德宏认为,中国教育体制从小学到大学,鼓励探索的环境不够,给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确实太小。但学生总要有一个打基础的过程,个性发展空间不能无原则扩大,学生还应先形成一个整体化的知识框架。对于“出格”学生,于副校长认为,应该有更多的老师引导他们真正全面成长。

     已成为“BBS”讨论焦点的刁佳杰也承认,当初让他重修不及格课程,他不敢告诉家人,就想着赶紧搞点科研课题挣奖金自己交重修费。“最最幸运的是,要我重修的课正是我后来搞研究要用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