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招揽生源,各民办高校广发录取通知书,不但盯上了高考落榜生,而且盯上了初中毕业生,甚至有的早已因病去世的学生家里都收到四五张高校录取通知书。“转户口”、“包分配工作”,招生中介人说得天花乱坠。而每招一个学生,他们就可以得到三四百元的回扣。
尽管如此,今年湖南的民办高校大都闹“生荒”,某学院去年还能招生30多名,今年只有7名新生报到。一所原打算招收800名新生的学校,发出去数千份录取通知书,却只招到40多人。办学比较规范、条件比较好的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今年计划招收1500名学生,生源情况也一般。该校招生办负责人对记者说:“今年普通高校扩招给民办高校造成很大压力,生源竞争激烈,其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哪个学校的条件好,办学质量高,哪个学校就有生源,就能生存。”
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在一些地方“双轨制”死灰复燃,花钱买分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不但定向、走读计划指标要花两三万元买,连调节计划也要花钱买,有的学校喊价高达6万、10万。一些学校尽管在报上打广告公开卖,但结果仍不如人意。8月22日,记者在湖南省录取场所附近的华信宾馆看到,五六所本科高校在这里设了招生咨询收费点。记者经暗访得知,由于前来交钱报名的不够计划数,定向、走读分数线一降再降,由原来的在本科分数线基础上下降20分,再下降30分。
我国潜在的教育需求很大,受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同龄人的9%,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15%的比例。许多家长对教育消费的热情高,甚至举债也要让孩子读书。但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需要“土壤”、“条件”。
首先是老百姓的教育消费能力问题。一些媒体总是称,我国居民存款余额高达5.9万亿,但属于普通老百姓腰包的钱究竟有多少?属于那些有教育需求的人的钱究竟有多少?专家估计前者仅为20%左右。而普通高校的学杂费标准逐年提高,最终要达到教育培养成本。条件好一点的民办高校不但学费高,而且要交一笔数额不小的教育储备金。目前,一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费用一年至少在6000元以上,供养一个大学生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和农村家庭来说已经感到力不从心。如果教育收费超过了我国绝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老百姓消费不起,教育需求依然是潜在的,想旺也旺不起来。
其次,教育本身也有一个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问题。目前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规模上,更主要体现在结构上、人才培养模式上、办学效益上。许多大中专院校不能根据市场需要办出特色,热门专业一哄而上,毕业生就业困难。民办高校招生市场鱼目混珠,良莠难辨。家长即使想教育消费也望而却步了。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宁可送孩子到国外接受良好教育。
其三,教育消费有一个公正、合理的问题。今年湖南有一个考生报考武汉某名牌大学,考分离该校提档线10多分,校方表示:只要家长赞助校方6万元,就可用调节计划点名录取。考生家长觉得太不公平合理了,差10多分就要多花6 万元!他只好求其次,让他的孩子上了一所不需多花钱的重点大学。目前教育市场比较混乱,价格如何定,急盼明确。
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教育这一最大的卖方市场无法形成,对启动内需,刺激经济的作用也不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