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小学语文创新课中的喜与忧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12-05

  综合实践课:激活了学生思维

  成都市日前举行了一次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从各区、校层层选拔,最终脱颖而出的11节优质课尽现在近千名观摩教师和专家们的眼前。

  一拿到观摩课的教案,几个与众不同的题目引人注意——《广告……》、《新型水果》。这是一种全新的语文课形态,叫语文综合实践课,与一般的语文课不同的是,这种综合课的课堂更加活跃,着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创新精神。

  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也没有固定的教材与教法,需要教师的创意和对学生最大限度的调动。《新型水果》一课,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行组成“石榴组”、“葡萄组”、“猕猴桃小组”,用采访、知识抢答、表演等多种形式,将平时收集到的资料串起来,有声有色地介绍各种水果的特点。同时要指出上述水果的不足,比如葡萄皮粘手、猕猴桃不易存放、柚子皮太难剥,等等。基于此,学生们发挥想像力,设计出自己心目中更适合食用的新型水果——正方体的猕猴桃、拉链柚子、香型榴莲、卷皮甘蔗……这一节课,学生们的思维被放飞起来,想像力极大地调动起来,似乎个个是创造未来的科学家。一节课上完,不少学生显得意犹未尽。

  个性化课堂:看到表演性太强

  教师刘晓军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全国小语赛课中获得了一等奖,这堂课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刘晓军的个性教学。刘晓军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幽默、激情、智慧以及与学生默契地交流,成为整堂课精彩的原因所在。

  刘晓军在教案中写道:“生命与活力永存。”课堂上,他毫不隐讳地把这种强烈的内心感受传达给了学生,而学生们也被老师的激情所感动,师生一同融入文中的情景。课堂进行到最后,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真情倾述内心的激动。师生的一番激情创作,使这节课在学生们的欢笑声中结束了。

  《鸬鹚》一课的授课老师,设计了很适当的意境,江南水乡、渔翁、鸬鹚,教师还特意设计了8分钟的自主实践和交流活动,让学生用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有的朗读,有的根据课文作画,有的唱歌。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渔翁和鸬鹚,生动再现课文中的情景。在对课文的再创造中,学生的创造性与主体性得到最大体现,而不再是一味地服从和适应教材与教师。

  可是,在观摩课的课堂上,我们也看到了表演性太强的课堂。这些课堂上的老师似乎想把课上得尽善尽美,所以举手投足都显得太精致,反而使课堂缺乏具有生命力的真实与自然。

  学生自主提问:课堂上越来越少

  在这次观摩活动中,面对老师不断提出的问题,尽管学生们的回答准确,有一些也很出彩,可是学生自己没有问题。老师的提问还是局限于课文本身,学生们的思维得不到拓展,回答缺乏个性色彩。

  曾经听一位家长说,她的孩子小时候对什么事都好奇,脑子里装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蜗牛走过的地方,为什么有黏糊糊的水?可是,上到小学三年级,他的妈妈发现:儿子没有问题了。这位颇懂教育的母亲情急之下,要求儿子每天必须向她提出两个问题。即使是这样,儿子仍然说:没什么想问的。如果几年的学校教育最终是让孩子提不出问题,这无疑是教育和教育者的悲哀。

  最近的一本教育类杂志上讲了这样一件事。中国某地的一堂高水平的公开课,邀请了几位外国专家听课。那堂课上,老师的表现非常精彩,学生们的反应异常热烈。听课完毕,在大家的掌声中,有人问询几位外国专家的观感。没想到,几位专家很是不以为然,而是非常吃惊地问:为什么看不到学生们提出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提出来的,学生们没有疑问,他们到课堂里学什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