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6岁识4000汉字教材试点幼儿园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3-07

     昨日,《字经》发明者——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河南郑州大学工学院郭保华副教授来到上海,并将首先在杨浦区许昌路幼儿园推广他的“神奇识字教材”,同时有意将试点范围扩大到杨浦区乃至全市的幼儿园。去年年底,本报曾两次报道郑州“幼儿识完4000个常用汉字”的消息,郭保华用3年的时间编写了一本《字经》,在当地幼儿园实验中,小孩6岁前就可记住一生中要使用的4000字,引起了本市读者的广泛关注。据郭介绍,他共接到过400多位上海家长的信件和电话,邀请他来沪办班;与此同时,本报编辑部也接到了许多热心读者的来电,希望能在上海推广这项实验成果。郭保华介绍,许昌路幼儿园的“快速识字班”为大班,共32个小朋友,推广期为1个月。为了确保效果,郭教授专门从郑州带来了一位女老师,这位年轻的李老师有2年多的识字教学经验。郭表示,学习汉字根本用不着学上5年,如果听了他的《字经》课,2个月不到就会出现奇迹。记者获悉,这次“快速识字班”落户许昌路幼儿园,得到了杨浦区教育局和科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快速识字班”将于上半年在杨浦区的部分幼儿园推广。

     解密《字经》

     “乾坤有序,宇宙无疆。星辰密布,斗柄指航。昼白夜黑,日明月亮。风驰雪舞,电闪雷响……”书的名字叫《字经》,薄薄的只有48页正文,里面4字一句排列着1000句这样的韵文。记者越看越觉得惊奇:通篇4000个字的文章里,竟没一个重复使用的字,可在押韵的限制下,组合而成的内容还分为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50个门类的知识。据了解,中国的汉字总数很多,可人们常用的不超过4000个。可以说这4000个字,就是现代中国人一生中使用的全部常用字。4字一句,句句押韵,易于背诵;一字不重,学了多少一目了然。郭教授研究发现:中国几千年历史有无数教材,可只有一本书自出书后就被历朝历代选为识字教材,一直沿用1400多年,并被誉为“天下第一字书”——这就是《千字文》,他开始从这本书中琢磨出了古人的高效识字方法。但由于《千字文》年代太久远,清末以后,它就不再作为识字教材了。“但它的停用并不只是一本教材的消失,而是一种方法的消失!说重一点,它的停用使最易学的汉字变成了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使亿万中国儿童背上了学习汉字的沉重包袱!”于是,“摹仿《千字文》,写一本现代版的识字课本”的想法,在他的脑子里形成了。郭教授写《字经》的思路是:先确定人生需认多少汉字,再确定该写哪些内容,最后才按知识分类,押韵行文。第一步,收集汉字。他将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全部生字、国标一级字库全部常用字、国家教委和国家语委联合颁布的常用字综合到一起,共收录不重复单字3992个,然后又从国标二级字库中选出8个较常用字补足4000个。认完这4000个汉字,就能读所有汉语著作。第二步,知识分类。他将基本知识分作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50个门类,对每项设计的内容进行考证,力求精确无误。为此他翻烂了一套百科全书。第三步,押韵行文。这是最难的,可他当初怎么也没料到4000字竟写了3年!刚写时还感觉顺利,到300字就开始困难重重。到900多字时,他差不多一整天也续不出一个字!好不容易写完1000字,他已不想再写下去了,因为要想一字不重实在太难了。幸好一位朋友提醒他用电脑软件解决汉字查找问题,他才继续坚持下来。经过3年的艰苦写作,《字经》终于在去年得以完成第一稿。

     本报举办免费讲座请郭教授讲《字经》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本报将于3月9日下午2点在应昌期围棋学校举办“快速识字”专题讲座,届时,将邀请国家科研项目《字经》快速认读课题组负责人郭保华副教授主讲,沪上有关汉字研究专家也将到会演讲。这次讲座适合3—10岁儿童的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对汉字研究感兴趣的人士参加,有意参加者可通过电话预约:63510902(请于星期三至星期五上午9点至下午5点来电,或通过E-mail:wencai_guo@sohu.com予以确认,报名额满为止。上海市应昌期围棋学校的地址:天津路200号。

     上海二期课改让学生识字提速

     记者从市教委教研室获悉,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思路,从小学一年级起,学生的识字量大量增加,主要是通过快速识字达到阅读的目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新教材的特点是识字和写字分流。以一年级为例,主要是利用孩子这个年龄机械记忆的优势,开篇便是阅读、识字,到第九课才学拼音,到一年级下半期才少量写字,要求写得精,写得好。这叫“识字分流”,以前一个学期识字一般为200个,现在每学期大约要认712个,比以前大量增加。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薛峰老师介绍,到二年级期末,可以识字2500个,小学生基本可以进行自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