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疯狂英语,疯狂为哪般?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3-07

    “没有哪个学科的问题像英语这样严重!”2002年的初春,清华大学外语系原副系主任孙复初教授在同记者谈到中国的外语教育时,这样感慨地说。

    尽管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人们近乎疯狂地在学英语,但孙教授忧虑地指出:我们究竟是在为英语而疯狂,还是在为英语考试而疯狂?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英语考试是否值得人们这样疯狂?

    将外语作为工具应用

    《中国教育资讯报》:现在我们对英语教育越来越重视,很多地方从小学起就开设了英语课,这就意味着到了大学毕业,学生学英语的历史在10年以上。您认为,现在我们的大学生经历这么长时间的学习,其英语水平如何呢?

    孙教授:因为我一直从事清华公共外语教学工作,而且教的是大班,所以我的学生人数很多,每年平均五百来人,从77、78届恢复高考开始,到2001年,我教的学生就有一万多人了,各种水平的学生都接触过,所以对于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我还是比较了解的。

    清华的学生比较有代表性,从英语来讲,有全国最棒的,也有底子比较弱的,解剖清华这个麻雀,可以了解整个大学生英语水平究竟怎样。应该说从77年到现在,整个外语水平还是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朗读、听说能力方面。像布什来清华演讲,一些非英语系的学生还是能够听懂他的演讲的,并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能力。

    可是学生中像这样能够比较顺利地同国外进行交流的有多少呢?

    根据我对清华学生的调查来看——同时我也问过很多人,包括各系的老师和学生——这样的学生不超过1/3。我们的外语重点班、试点班、提高班等等里面,达到这样水平的学生一般也就25%,最多30%。大多数的学生,不能说没有掌握,但是不能做到把外语作为工具应用的地步。

    《中国教育资讯报》:您所说的“将外语作为工具应用”,具体是指达到怎样的要求呢?

    孙教授:大学生毕业以后,主要职业不是搞外语,但外语是很重要的工具。外语好不好,能不能同国际进行交流,自己的成果能不能拿到国外去发表,与国外同行能不能顺利的交谈、合作,这是非常重要的。

    外语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应该有听的能力,能基本上听懂国外的广播;报刊基本能看,特别是那些搞科学研究的,他们需要看大量的国外期刊杂志,应该能看得比较顺利(这样词汇量就得一万多);还有就是能够写学术文章,拿到国外去发表,让外国同行能够看懂。

    但是现在清华的很多学生,包括研究生,就感觉到自己的发展受到外语的限制。有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到大学学,研究生也还学,但大部分人仍然不能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同所有其他课程比起来,外语这个情况应该说是比较严重的。这个基本情况是不是符合实际,还可以再请各方面的人讨论,但这是讨论的基础。

    解放前的外语教育

    《中国教育资讯报》:您在一次谈话中曾经说,就英语而言,“大学是在补中小学的课”,您感觉现在我国中小学的英语教育是什么情况呢?

    孙教授:现在英语学习很热。从学生来讲,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是最重视的。可以说,外语课是所有课程里面学习期限最长,周学时最多,老师、学生、家长花的力气和投资也最多的一门课程。

    可是英语教学究竟是怎样开展的呢?

    我们可以纵向来比一比。我是在南京金陵中学和南师附中上的高中。那个时候我们高中上的课就是英文原著《林肯传》,一大本,老师讲得非常快。高中代数、几何,也都是英文原文。当时我们全班同学看原著,看原文的数学物理书,用英文做习题,写实验报告,都没有问题,而且还有一定的听说能力。上了清华以后,我们班上的同学有沿海的,也有内地的,但也是几乎全班同学都能顺利地看原文书,用英文做习题。但现在大多数学生看原文书就相当困难。学生自己也说,中学里看过英文数学物理书的,是极个别的人。

    我查到了1912年~1993年英语课的教学要求,1932年高中生的词汇量要求达到八千,40年代是五六千词汇,现在我们中学大纲的要求是什么?一千八到两千。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在国外,比如日本,中学英文水平并不高,也是要求中学达到五、六千词汇。我觉得这是正常的,因为解放前我们自己做过这样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录音机,也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原文电影,更没有语言实验室,英文老师的水平也不比现在高。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中学生词汇水平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了?这一千多词汇还掌握得不是很理想,更不要说看原文了。这非常值得我们来分析。现在从很多情况来看,各种辅导班、家庭教师、书店里的各种辅导用书,英语类是最多的,比计算机还多。可是,计算机大家学出来了,可以作为工具,外语却不行。所以你看现在的很多博士生,博士论文完全达到了国际水平,把论文翻译成英文寄到国外去,被退回来了。什么意思呢?外国人看不懂,就是说,连基本表达都做不到。

    英语考试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育资讯报》:但是一个人从小学到博士,要经历大大小小上百次考试。既然能通过这些考试,说明英语达到了要求的水平,为什么最后还是这种状况呢?

    孙教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考试。

    我们的英语考试存在一个根本的问题:考试同能力脱节。也就是说,分数高并不能够代表能力强。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

    有两位一直在国外工作的外交官,孩子也在国外学到大学二年级,英文水平跟国外的学生是一样的。我们的学生要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很好了。两位外交官回国,儿子插班到清华。考英文,不及格。可是我们不少六级考试得高分的同学不会说不会写不会听。

     这种考试考的是什么呢?考试有什么价值呢?而且问题在于,中国的学生白天黑夜为这些考试拼命,这些时间花得值吗?我们浪费了好多学生的才智和青春。

    教育部一位负责人曾对我说,我们现在的考试,从制度到命题,学的是西方落后的东西。

     落后在哪里呢?现在的考试方式是后来引进的,当然它有自己的优点,计算机阅卷,方便,但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以前半个小时就解决问题了,现在要考两个半到三个小时。本来,读一读,问两个问题,英语水平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考这么长时间完全是一种负担。

     还有,从题型来讲,我也不赞成用标准化选择题。不是说这种题型就是不好,但是现在搞得极端了。现在有的老师就在教学生怎样在看不懂题的情况下把题做对了。说得不好听,这就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本来考试过不了的学生,学会了这些技巧,就能通过考试了,因此各种应试辅导班很受欢迎。

     另外,现在的题也越来越钻牛角尖。学生问老师:为什么A对B不对?我们看了看,B也对;请外籍教师来看,他也说B对。为什么B就不行呢?我们的老师就得想方设法找出理由告诉学生为什么A对B不对。这个东西有什么必要吗?

     有一个参与命题的教师就讲:我们出到最后已经没辙了,我们只能挖空心思去想一些学生做不出来的题,这些并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所必须的。在高考这个指挥棒底下,中学教师怎么办?中学生怎么办?我们的辅导班怎么办?这考的是语言能力吗?现在很多题把我们很多外语教授都考住了,说明考的不是语言的基本功哪。但学生又必须得做对,因为做不对就上不了高中,考不上大学。

     为什么我们不少中学的英语试点班夭折呢?试点班教得非常好,学生学得非常活,但班上学的这些能力不考。中考、高考考的是另一套东西。所以这种考试究竟是促进了中小学外语教学的改革和外语水平的提高,还是限制,甚至是压制了呢?

     现在中央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老师们怎么说呢?

     “现在是2002年,我就得琢磨2001年、2000年、1999年的高考题是怎么出的,揣测今年出题的方向是什么,会有什么变化”。不搞这个不行啊。很多中学老师都说:我们心里都很明白,但我们没有办法。这样做的结果是,中国出了一个新的行业,有的人填职业的时候就填“英语考试”。

     最近几年,我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给外语教学提意见。学生说,我现在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但外文书看不了,外国人的电话接不了,写文章写不出来,学到的就是一套应试能力。学生是很反感的,但不考试不行。实际上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就是为了考试在奋斗。

     小学要考初中,初中要考高中,高中考大学,上了大学要出国还得考托福、GRE,而这些考试本身又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外语水平,自然就会让英语教育走到歧路上。这种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教育界、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这个东西不打破,中国的英语教育就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语言实验室建得再多,也仅是在为模拟题奋斗。

    英语教育如何改革

    《中国教育资讯报》:那么,如果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学英语学得那么苦,学了十几年还不会用,英语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呢?

    孙教授:关键就是改革我们的英语考试。上海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改革了。“上海市中小学外语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提出3~5年全市中学一门外语基本过关,对中学生提出的英语水平要求就是能够交谈、听广播、看报纸、写东西。他们也认为考试(测量评估)是一个关键。这个纲领的基本观点我是非常赞成的,它对外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我的看法很一致。

    纵向看我们中小学外语教育几十年,我觉得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应该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课堂用语、校园用语和家庭用语,从小就开始培养语感。中学一定要让英语课从课堂上走出来,否则不论课时多长,都不行。外语一定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

    这样看来,中学必须把外语课延伸到所有的课里去,比如物理课,哪怕不用外语讲(现在要物理老师都用外语讲物理课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可以做英文题呀。附加题是英文的,做了可以加分。学生自然就会把物理学的基本词汇诸如质量哪、惯性哪都学了;数学里面的长度啊、宽度啊也都掌握了。

    必须把英语学习化整为零,让外语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学。外语环境是很重要的。为什么一个小孩到国外三个月,英语就行了;而在国内,三年也不行?就是缺少这个环境。那我们就模拟这个环境。

    还有就是,必须转变考试方式,避免投机取巧。现在我们的考试实际上提供了很多空子让有的人投机取巧。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阅读,一个学生,选择题都做对了,我用同样的试卷问他对那段原文一些理解上的问题,结果一个都答不出来。我就把这个题删掉,换成我刚才问的问题考学生,结果同样的题,我这样的考法就不及格,那种考法就得满分,这不就有问题了吗?

    我就考一段原文,老外究竟说什么了?这样学生就不去钻牛角尖了,真的是老老实实去看懂原文是什么意思。现在的考试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同能力脱节,考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在这一点上不要迷信外国。西方现在也在改,但是也没有完全摆脱这个东西。像托福、GRE考试,不少中国学生是掌握了一套非常巧妙的考试的诀窍,才能考那么高的分。

    我们得改变这个情况。有人说得更尖锐一些,从世界观的角度来讲,我们这种考试方法,不是考取了高分,而是学会了一套不诚实的做人方法。这可能比拿很高的英文分数造成的后果更严重。我觉得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我们就应该老老实实让学生学,朗读、发音、会话、看原著、背几段、看大量的杂志,应该还是很容易的,不是学了十几、二十年总过不了关的东西。为什么解放前能做到这一条,现在却做不到。我觉得是路子不对,并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我们没有总结中国人自己学英语的成功经验,反而盲目地跟着西方一些落后的考试方法跑。

    《中国教育资讯报》:您刚才提到外语教育应该渗透到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当中,这样会不会对母语学习造成影响?

    孙教授:这个问题得看怎么处理,我觉得是能够处理好的。

    有人说这样就全盘西化了;有人甚至担心会影响物理化学本身的学习,因为物理化学本身就很难。

    我在清华提倡用英语讲课也有十年历史了,现在清华已有几十门课用英语讲,用英文材料的就更多。我同物理系的老师讨论怎么用双语来讲物理课,他们做过很多试点,已取得相当丰富的经验。其实,现在就要求往前迈一步,不要求立刻就很完美。

    我建议一些中学可以请一些留学生,美国工科毕业的,开物理学的讲座,或者讲某一章的内容。如果有哪些地方讲得不够透彻,老师可以弥补。不要求师资力量一下子就是物理系毕业的学生,用英文讲物理课,这不可能马上做到。

    甚至可以退一步,选几个章节,写几个术语,然后布置几个英文题让学生做。这些题可以不做,但是不做只能拿到70分,做了可以拿到90分,把英语作为一种附加值激励学生,这也是一种办法。这不是一步就能做成的,需要逐步来。

    呼唤一场真正的讨论

    《中国教育资讯报》:但是这样的考试我们也考了几十年了,英语教育也在发生变化,但变来变去,似乎总还是不能真正有所触动。是大家认识不到这个问题,还是存在其他方面的原因呢?

    孙教授:这个问题我同很多老师讨论过。很多中学老师都觉得很困难。

    有的年轻老师就是从这种考试中考出来的,所以还不太熟悉别的。有的人会说,这个东西别人搞了多少年了,有多少经验了,不要完全否定。我的意见是为什么不看看另外一个世界呢?

    这个问题,归根到底,需要主管英语教育的教育部领导,把英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以及出路分析透,最好能够就这个问题邀请各方面人士开一些座谈会,展开比较深入的讨论,对事不对人。

    就像语文考试,捅几个马蜂窝,一下子就能出《如果记忆可以复制》这样的作文题目,以前是不会出这种题的。

    现在我们需要到下面去看一看,中学老师在干什么,他们非常苦的在为什么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