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教学论研究应直面现实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3-29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已被广为认同,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也越来越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重视。为了帮助中小学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些基本情况和最新进展,有哪些主要著作可读,我们采访了教学论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课程与教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田慧生研究员。
  问: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它在教育学理论中居于什么地位?它有什么特点?
  答:教学论是教育学这个大的学科群中的一门学科,这个学科群是由数十个学科构成的庞大的学科群,里面分不同的层次和类型。教学论在这个学科群中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处于中间层次,它既是理论的概括,又是指向实践、关注实践的,这是它最显著的特点。教学论的理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对实践的关注程度、它与实践的结合程度,教学论的生命活力来自于教学实践。
  问:请你简单回顾一下教学论的发展史,好吗?
  答:与其他学科相比,教学论属于历史比较长的一门学科。近代以来,教学论始终与整个教育学科齐头并进。可以说,近代教育学建立以后,教学论当时作为教学法就已经形成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基本上奠定了教学论发展的基础。我国的教学论是在20世纪初从西方引进的,后来又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化,特别是受到苏联的影响,逐步形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论体系。但是,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迄今并没有成型的教学论,有的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理论、教学策略和教学心理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到目前为止,美国只有课程论而没有独立学科意义上的教学论,教学论问题只是他们的大课程论的一部分内容。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特别近20年的发展,中外教学理论相互影响,我们的教学论正在与课程论平行发展并且相互交融。
  问:随着素质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化,新课程大纲的颁布以及相配套的新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悄悄的变革。这种变革也对教学理论提出全新的要求,你认为,当前的教学理论应该怎样去适应这种变革?
  答:这要从我们现行的学校教学思想体系与操作体系的弊端说起。正如前面谈到的,中小学现行的这套教学体系,是从西方引进的,其基本特征就是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学习内容上是高度统一的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注重讲授与灌输。这个体系是在近代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形成的,它的建立无形中受到了大工业生产的影响。近代工业革命以后,过去的教学,也就是一对一的、个别式的、家塾式的教学逐渐转向集约化、程序化和规格要求高度统一的集体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无形中借鉴和移植了一些工业生产的原理,即它使人的培养过程具有了某些工业生产过程的特征,如大批量、高效率、标准化、程序化和精确化。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大批地培养人才,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但是这种批量式的统一规格的生产与人的个性的发展必然在本质上产生一种内在的矛盾,这是近代工业革命背景下形成的至今还在沿用的教育教学体系的一个弊端,我觉得从体系内部来讲,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弊端。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要达到时代的这一新的要求,现行的教学体系从其思想理念到操作体系都必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这点来说,教学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现有的理论已不能有效解答实践中的很多新问题。同时,这也为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这种变革已经悄然开始,从近年来教学理论的发展来看,理论研究走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十年前教学论的发展,大量的学者把精力放在教学论体系的构建上。所以十年以前教学论研究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大多是关于教学论自身的体系构建问题。但是近些年来,这种纯粹对于体系范畴本身的研究大大地降温了,很多研究者开始自觉地把注意力转向了实践,自觉地开始实现一种理论研究的转向,并且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
  问:你一直在进行活动教学方面的实验研究,出版了《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活动教育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等专著,请你谈谈近些年教学论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成果有什么特点?
  答:应该说,近几年教学论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其研究成果丰硕,且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其一是从理论走向实践,一大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带头走向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在实践领域产生较大影响的新观点、新理论,如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理论、裴娣娜教授主持的主体教育实验等,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二,一个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教学论研究群体已经形成,一大批青年学者成长起来。其三,由专业科研机构教学论研究人员、一线教师、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群体不断壮大。其四,在专题性、案例性研究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新成果,如北师大裴娣娜教授关于主体性的研究成果——《发展性教学》(辽宁人民出版社)、杭州师院的傅道春教授出版的《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教学优秀案例分析——教师行为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华东师大熊川武教授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南师大靳玉乐教授主编的《探究教学论》(西南师大出版社)、山东省教科所王坦研究员所著的《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其五,教学论自身的学术建设方面,也显现出分化研究和多样化的特点,如教学哲学的研究、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教学病理学的研究、学习风格的研究、教学策略的研究、教学环境的研究、教学艺术的研究、教学研究方法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实际上导致了教学论分支学科的逐步形成。这些成果反映在李如密的《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石鸥的《教学病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田慧生的《教学环境论》(江西教育出版社)、谭顶良的《学习风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等著作中。其六是国外成果的引进。譬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翻译了美国的一批教学与教学心理方面的著作。其中有斯腾伯格的《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加涅等人的《教学设计原理》,戴斯等人的《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理论》,加涅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组织翻译了雷尔姆斯等人的《比较课程论》,估藤正夫的《教学原理》,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小威康姆等人的《后现代课程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组织翻译了《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法》、《思维教学》、《透视课堂》、《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自我调节学习》、《自主课堂》、《培养反思力》等。这些著作理论上很新,操作性也很强,对中小学教师是很有帮助的。
  问:听了你刚才的介绍,我们感到教学论研究正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但是,我们也同时听到有人提出:“教学论还有没有前途?”、“实践还需不需教学论?”你怎样看待这些问题?
  答:的确,目前有些悲观的看法,认为教学论离实践越来越远,可能明天实践就会把教学论抛弃了。在我看来,教学论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这基于我刚才讲过的理由,即实践需要教学论,只要有需要就会有发展的动力,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教学论必然要往这个方向发展。现实也已经证明了,一些理论工作者实际上已经在这个方面有所努力了,而且出了很好的成果,这就使我们看到了希望。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广泛的需求、教学论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性结合在一起,教学论是有前途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也存在着一种忧患,即现在仍有一部分研究者不愿接触现实,甚至轻视现实问题,觉得教学论的真正学问就是纯粹的概念辨析和体系构建,认为这才是教学论发展的方向,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我认为,教学论应在不断深化自身学科建设的过程中,直面现实,关注实践,并且要做具体的研究,做专题的研究。首先让教学论本身发展的材料更丰富,然后再来构建这个大厦。如果我们现在仍然反复地提体系的问题、范畴的问题,空谈体系和范畴,最终这个体系还是建立不起来。一个大厦的建立首先要准备了丰富的砖石,然后才能建立这个框架。“少谈点体系,多研究些问题”,如果都能从现实中抽象出很多的问题来,把一个个的专题都研究了,教学论本身丰富起来了,理论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问: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是相互促进的,广大中小学老师也非常渴望理论的指导,请你对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学习与研究提一点具体的指导性建议。
  答: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我认为,首先,中青年教师应广泛涉猎各种新的理论,要接触前沿的教改信息,不断地充实自己,通过理论方面的提高和学习,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工作提出新的思路,寻找新的方法,在工作上取得突破。能够在教改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脱颖而出的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都是走了这样的路子。像李吉林老师就是典型代表。李吉林老师长期工作在第一线,是小学里的一个普通教师,她在自己的教改实践中,不断吸取各家之长,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极具特色的情境教育理论。她的成功经验对广大中小学教师都会有所启发。只要我们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关心教改发展的前沿信息,不断地在理论上提高自己,不仅能在实践中做出显著的成绩,而且在理论上也能独树一帜,完全可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成为一个有自己特色和风格的高层次的教育工作者,甚至将来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这应该是一个方向,要鼓励教师多读书。
  基于这种观点,从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来看,要在教学的基本理论上有一定的修养,加深对教学的理解,就要尽可能多涉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方面的著作。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有一批这样的著作出版,这些书仍值得中小学教师读一读。如王策三先生80年代出版的《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李秉德先生的《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其中的很多思想对现在的教学改革仍有指导意义。中青年学者中也有一批教学论方面的专著,如施良方等人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吴立岗的《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黄甫全、王本陆的《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田慧生、李如密的《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等等。
  另外,国内外的经典著作,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读一读,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杜威的一些著作,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的著作,还有陶行知先生的著作等等。读读这些书,一定会增强教师教育理论的修养,加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
  其次,要根据自身所从事的教育科研的具体需求,有选择性地读一些相关方面的研究报告和专著。比如搞师生关系的研究,就应该读一读关于交往教育方面的书,搞活动教学研究的,就应该重点去读活动理论、活动教学方面的书;对于教师的读书,我的一个基本主张就是,首先要有一个面,在理论修养方面打好基础,然后再根据研究和工作的实际需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可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书认真研读,中小学教师应把广泛的涉猎与有重点的研究这两种读书方法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