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课的内容是教孩子们认识人体骨骼。
     老师没有拿着人体骨骼图来“上课”,而是首先问孩子们:“人为什么会站?为什么会动?”孩子们叽叽喳喳开始讨论。老师又说,你们摸摸自己的骨头是什么样,把它们画出来,再给大家讲。
     在接下来两个月的时间里,孩子们画出了各式各样的人骨头:有的画得像棍子,他们说这是胳膊;有的像一个圆球,孩子说那是脑袋。老师把他们的画挂在教室里,让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一起讨论。最后,老师才带他们去看 X光机映出的人体骨骼。“喔,原来骨头是这样啊!”
     韦钰院士介绍说,这种在国外推广了十几年的科学教育项目,在美国被称为“Hands-on”(动手做),在法国叫作“动手和面团”,我们叫作“做中学”。这种方式的灵魂是让孩子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和学习科学。 这个项目是由韦钰引进的。她说,这种科学教育项目最打动她自己的,是对学生好奇心的保护和贯穿于学习始终的对科学精神的尊重。
     提出这一设想的是美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里昂·利德曼,当初在芝加哥的黑人居住区,他发现有许多学生厌学,为了吸引孩子喜欢学习,他提出这项唤起小学生好奇心的科学教育项目。1991年,美国动员了1万多人用4年时间,设计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教育提要,并列入了国家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这种学习方式的原则,最重要的首先是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其次,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问题提出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讨论。
     韦钰院士说,我们目前的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传授、轻亲自体验获得,老师讲课经常是先把结论告诉学生,然后用实验来验证。而“做中学”项目,是要把科学家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教给孩子,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提问、学会实验、学会记录、学会讨论、学会表达。这不仅是一种学习的能力,更是一种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