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失去灵气 语文教学“营养不良”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4-11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最富文化艺术灵气的学科,如今却常常被批判为苍白、干瘪、平庸、做作。

  语文的“工具风”一刮,语文教学往往只见语文文字,不见言语文章,只见道道习题,不见课文整体——课文成了文字训练题目的载体,教师和学生分别成了问答的工具。“工具”不能熏陶人,这样的语文教学绝不是和谐的人性培养,文学因此“营养不良”并且令人“厌食”。

  我们长期提不起精神来评说课文文化含量和思想、艺术水平的高低,语文既然仅仅当工具使用,则重要的不是课文而是练习,课文是为文字训练服务的。一些名篇的思想和艺术精华同样被肢解成文字碎片:《纪念刘和珍君》,差不多是为了解释“殒身不恤”等几个词句而存在,《荷塘月色》似乎只是为了回答记叙层次和几个比喻句,几首古诗只须注意有无背诵要求,而那几篇古文则满足于字字落实以应付考试即可。诗意文心统统可以不讲,因为无关考试,语文的教学质量似乎只是记住字词句的意思。而低档次枯燥乏味的“精讲多练”,更使千千万万学生在语文课中度过无奈的时光。

  多年来,学生几乎都是以十二年左右时间来学会本国语言文字。如果说语文是工具,则学习语文的时间实在不该如此漫长,至少初中之后的语文就不应该再叫语文。当美国小学生早早过了语言文字关之后开始学习搜集资料,开始张扬个性地表达对历史和社会现状的种种见解的时候,我们的中小学生还在看着老师板书段落大意,还在埋头对付诸如“下列词句解释哪一个是正确的”,或者诸如把主动句改成被动句之类的题目。

  语言文字功夫本是在大量阅读实践中积累丰富以致深厚,旧时的语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文字工具然后进入大量阅读,同时结合笔记、作文加以训导。而现在的学生却始终以题目为伴而不以诗书为伴;多的是机械被动接受,少的是有助于发展个性的自主学习意识;多的是考试约束,少的是教师有声有色令人难忘的启发指导。这样的语文教学无益于良好素质的培养。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