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在报告中把教育与环保作为两项建设国际大都会的重点,意义深长地说明教育的重要,这就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讯息:特首和他的政府把搞好教育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不是暂时之计,而是百年大计。这一看法是影响深远的,可推动社会及政府各部门一同搞好教育和培养人才,可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士气,加强人们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特首指出:「教育不应光是知识的传授,应该让学生在知识、品格、才能、态度、体格等方面全面发展;不只是学习做事,更要学会做人。」他又指出:「教育制度的重点应该是栽培,而不是淘汰,考试不应该成为制造失败者的机制。」又说:「教育的范围,更包括离开学校后的在职训练和个人进修:应该有具体办法,让不同学历、不同才能的年轻人都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
在这些说明中,特首已概括地指出了教改的必要和方向。如果我们参考教统会今年发出的两份谘询文件,想一想今年公开试放榜时暴露的种种问题,想一想过去殖民地教育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我们就更加了解教改的迫切性和特首提出教改方向的深意。
报告的这部分提供的第三项讯息是政府已安排了多项有针对性的教改措施,有些正在执行中,如设立五十亿元的优质教育基金、加速逐步实施小学全日制、为一百二十所学校各提供一名资讯科技统筹员……等等;更多的措施则仍待谘询后作进一步策划,王永平局长曾列出十多项加以说明,教统会最近的谘询文件更列出各项措施徵求意见,特首在报告中已明确地说:「明年,我们便会有一幅更完善的教育改革蓝图和具体实施方案。」这一讯息很重要,它表明当局推动教改,绝非流於空谈,而是有计划、有措施地,有长期打算地进行,而且计划和措施都是以谘询群众意见为根据的。
上述三项讯息使我对特首有关教育和人才的报告感到满意。他的教育理念值得认同,他提出的教改方向值得支持,他和教统会提出的措施值得重视和回应。
不过,教改是一件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要把应试教育改成素质教育,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一点未见特首提及,我觉得是报告不足之处。据我所知,进行教改,在香港起码有三个问题要考虑:
第一,教改进行起来,有大量工作要做,这些工作,绝大部分要由教师分担,但目前香港教师,担课每周大都超过三十节,加上其他课外工作,负担实在太重,要他们再多拿时间作教改的研究和实践,必然困难。
第二,教改要得到家长的支持才能事半功倍,否则阻力重重,以往推动母语教学,很大阻力来自家长,因此,怎样使只看眼前利益的家长,支持对整个社会有长远利益的教改,也是一件难事。
第三,教改牵涉面很广,教育阶段包括大、中、小、幼,教育架构牵涉到教统局,教统会、教育署、教育委员会和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如何统筹,也是一大难题。搞得不好,难作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教改也会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