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5-10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转变观念,以现代教育为指导


  课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我们能否用新的观念,正确的思想去认识和占领这个阵地,是我们课堂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只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质量,而要从素质教育和能力全方面来衡量。有的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学生信度不够、讲得多,根本就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说话,学生思维只能跟着教师转,去找答案。表面上课堂气氛很活跃,实际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转变观念。

  
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气氛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育活动视为他们自己真正乐意的生活。现实中,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要求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只要不是按老师的“标准”答案回答,学生一开口,就被教师命令坐下,另外抽人回答。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有宽松、民主的氛围作保障,要敢于让学生把不同的观点暴露出来,哪怕错了,只要有一点闪光的,都要抓住及时给予鼓励。例如在教学“湿”这个生字时,许多学生都是按照偏旁部首方法来记忆:“三点水旁”加上“日”和“业”。有一个学生说:“作业不小心被水沾湿,是‘三点水旁’,把它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晒,右边是‘日’加‘业’”。大家都感到他的回答新鲜,方法易记。我及时地对这个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表扬他积极动脑勤于思考的优点,还要求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宽松起来。大家的表现欲强烈了,都愿意主动发言了。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这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师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说说“课文共讲了哪几种植物妈妈,说了这几种妈妈做什么事情有办法呢?”学生通过听、看、想说出课文中有三种植物妈妈,这三种植物妈妈让它的孩子去别处安家有办法。教师趁机追问:“有什么办法呢?”学生势必会想:“是啊,植物又不会动、它们怎么离开自己的妈妈呢?”这样的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这时教师不失时机的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只要同学们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就会明白的。”学生迫切想学的心情可想而知。

  
尽量放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凡是学生能观察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只有学生说出来,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灵活、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教学中要设计不同的问题,使各种学生都有说的机会,特别是学困生也要给他们说的机会,并且适当给予鼓励。如教学《黄山奇石》这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课文描写了哪几种黄山奇石?它们“奇”在哪里?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学生想要解决问题,有了学习的愿望,通过看图、读文,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接着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敢说、愿说、有话可说。这样既体现了因材施教,又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