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的清华大学,如果一个老师想知道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按一下键盘就行了。该校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计算机中心合作研制建立的“清华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已经把学生根据教师授课水平回答的《课程评估问卷》上了网,其中一项,就是学生直接给教师评出的分数。
一位37年前就在清华执教的老教授得了88.25分,等级“优”。学生认为他最有特色的地方是,“敬业、认真,态度和蔼可亲,本人学术水平高……”学生要求他亟待改进的地方则是:“减少作业量,及时批改作业,多增加些课外知识”。而一位今年刚到清华任教的教授,只得了80.65分,等级“良”。学生评价他“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妙语连珠”,但希望他“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增加学术气氛”……
如今,清华大学300名主讲教授和骨干讲师的资料都上了网,这些每月拿着1000元或600元岗位津贴的教师精华,完全处于学生的监督之下。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验室或宿舍里的电脑,随时把自己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送进专门的电子信箱。
电子信箱的开设,据说缘自一封学生写给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的信。署名“计算机系几位同学”的来信直言,作为名校,清华最根本的财富是拥有一流的师资。遗憾的是,缺少一个公开的监督机制,以检验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水平,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这个想法与校方不谋而合。因为上个学期的教学检查发现,虽然整体情况仍然让人满意,但学生迟到、旷课现象却有严重的趋势。而且,有些学生即使人来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精力主要集中在外语和计算机技能的学习上。一位院士在听课检查后认为,学风,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但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不同,清华认为,教学相长,不能只强制学生学习,教师也要反思。学生为什么不爱听有些课程,是不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还有改进的余地。据此,在全校提出:“正学风,先正教风。”
清华教务处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宋烈侠教授介绍,包括22项选择和一系列开放式问题在内的问卷一上网,迅速得到学生反应,光教学改革建议就有二三十封。为让学生畅所欲言,学校规定,实施调查时,有关教师不得在场,不涉及学生个人资料,调查结果不与教师见面,数据分析由培训中心独立完成。然后网上见。
至于网上分数的约束力,现在还没有具体规定。但是,如果学生反映的教学事故被查实,肯定会受到今年4月份颁布的清华大学《教学事故处理办法》的处罚,严重的,可能还会失去背面印有清华师德的“开课达标证”。
据悉,上学期教务处已对“金融保险数学”、“科学家成功之路”、“散文阅读与语言”等5门课的教学事故进行了处理并通报全校。原因是,有的教师去香港进修超期耽误开课;有的已拿到课表仍在外讲学;有的记错了课表,第一堂课就迟到;有的课程选修人数极少……
记者就以上教学事故处理办法请教一位教育学博士。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年轻人说,谁都知道清华园里教学、科研的竞争相当激烈,教师应该是相当努力的。现在再加上学生无处不在的监督,教师更是不敢有一丝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