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情的声音在讲述着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关于一个母亲如何在危难的时刻,用自己的身躯来换取孩子一瞬的生命。一片歌声渐渐响起,笼罩了大厅,是十年前流行的那首《烛光里的妈妈》。深情的声音不再讲故事,转而讲起学生身边关于母爱的平凡小事,随着他抑扬起伏的叙述,人群里传出了轻轻的抽泣声。音乐停了,前排的好几个女生已经泣不成声,话筒递到一个学生面前,让她讲讲与母亲之间的故事,然后,又一个……讲述屡屡被泪水打断。
这是10月16日下午,在清华大学的地下多功能厅,一群中学生上的一堂名为“情智开发”的课程。作为清华大学学生社区服务中心社教部组织的“少年大学日”活动的一部分,主讲的北大心理学客座教授沈厦老师做了精心设计。他把这种师生心灵互动的教学方式称为“放大感觉”:让学生感到生活中细致、具体的爱,并试图通过学生情感的触动,使其获得积极向上的情绪,达成对家人、老师与社会的理解,并从爱的情感中获得拼搏的力量。参加这天“少年大学日”活动的除了永定路中学的中学生,还有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从上午的清华教授寄语和与清华大学生座谈,到中午的实验室参观和校园景观导游,再到下午的这堂情智开发训练课,一天的“少年大学日”紧张而充实地向参加活动的人们传递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
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社教部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留言卷。一个学生深情地写道:“今天是我有生以来最感动的一天。沈老师的讲话让我的心潮久久难以平静,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原来平静的湖面。当我面对闪闪的烛光,不禁想起有那么多人鼓励着我,关爱着我,而今天我才真正地感觉到。大厅的灯亮了,我们面面相觑,一股难以名状的感觉在心中涌起。我一直以为我是个很坚强的人,但是今天,我流泪了。”在“自我发展宣言”的部分,学生们留下了这样的话:“清华,等着我”、“我会成功的”、“我要成为具有清华精神的人”。
“少年大学日”的活动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据该项活动的策划者、社教部的沈老师介绍,由于慕名而来的人们日益增多,清华大学学生社区服务中心特别成立了社教部,以便在保证清华大学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秩序正常进行的基础上,组织接待好各界人士和初高中生及小学生。但是,怎样使一种简单的参观承载清华的文化底蕴,社交部的同志就围绕着体现清华精神的主题设计了系列活动,还包括在清华大学礼堂举行的中学生成人仪式等,一经推出,受到各中小学的欢迎,从今年初开始,每个双休日都有上百名中小学生来这里参加活动。
清华大学学生社区服务中心从服务于本校学生到面向中小学生,既创出品牌,又创造了效益,在所有高校都在进行的后勤社会化的进程中,这不能不称作是一项令人拍案叫绝的创新。前来采访的一位教育报的记者则说:这是聪明的清华人对于清华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有效开发,变资源为效益。而清华人更聪明之处还在于:在高等院校激烈的生源争夺战来临之际,他们已经播下了清华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