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是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在动力。
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比较多,必然会碰到各种矛盾,首要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因此,要打破“小而全”的观念,克服狭隘封闭思想,树立开放的社会化经营观念;打破“等、靠、要”的观念,克服等待观望思想,树立主动进取、参与竞争的观念;打破包办后勤的观念,克服本位主义思想,树立为师生服务的观念。积极引导后勤职工转变留恋福利型、消费性、事业化运作方式的保守心态,为后勤社会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从而形成共识: 后勤不改革,永远摆脱不了高教发展“瓶颈”的被动地位;职工不参与改革,最终就有可能被淘汰;改革是整个教育事业和全体后勤干部职工长远利益所在。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保证。
由于这是一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综合性改革工程,所以必须要有政府的宏观统筹、政策主导,这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在改革起步之初,由于新创建的经营单位实力较弱,牵扯较多,加上条块管理的平衡问题,我们采取了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宏观调控、全面推进的做法,有效地组织中央院校和地方院校的后勤资源,推广行之有效的改革做法,加快了改革步伐。
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在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给予了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区县政府也积极支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市委、市府明确提出,从科教兴国的高度,社会各方要支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些区县政府承诺提供优惠价格的建设用地、资金和相关政策;企业、银行和新闻媒体也从资金、舆论等多方面予以支持,营造有利于改革的市场条件和舆论氛围。
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是实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方略。
选好试点十分重要。我们将条件成熟,特别是学校领导班子思想统一,并积极要求尽快参加改革的学校,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确保有序有效进行。 稳妥推进有利于学校稳定。在人事制度改革上,考虑到现实问题,我们采取了“老人老办法,赋予新含义;新人新办法,直接进中心”。同时,许多学校还制定了学校后勤实体每提供一个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校方则相应提供一份津贴给学生的政策,促使后勤单位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用双手解决自身困难。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全方位推进面上的改革,明确要求非试点学校要积极准备,创造条件,及早制定改革方案,早日实现转制。最近,又有12所高校进入了改革试点的行列。
我们的改革刚刚起步,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坚持以育人为根本,把推进后勤改革同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加强领导,着力解决后勤新体制与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适应的问题,充分发挥新体制和新机制的优势。要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使转制后的后勤实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运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以及与社会企业平等竞争的能力。要继续处理好加快改革与保持稳定的关系,妥善解决好后勤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同时,在政策上对后勤实体继续给予支持,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送上船,推一程”,使新的后勤体制更好地体现姓“教”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