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读中大社会科学院的霍伟邦,昨天在教统会课程改革研讨会上指出不享受过去七年的中学生活。以经济及公共事务科为例,「永远是一大班同学顶着三十多度高温,呆坐在教室听老师竭尽心力在教,但过了一两年却全然忘记了香港政府有几个决策局等资料。」此话引起一阵台下应和的笑声。
他续称,直至有一次随着社区中心去参观政府部门和旁听立法会会议,才对此有深刻印象。他希望学校方面考虑多采取教学及实地参观或旁听政府会议的模式,才能加深学习经历的印象。
霍伟邦又批评预科的中国文化科未能令他学懂分析思考,「因为太过批判的话,就不知道将来考试结果会怎样,形成要等教师教怎样去思考。」
参加过不少社区活动的霍伟邦发现,课外活动和社区活动较能提供空间,而不必过度执着答案的对与错。而学校方面也应多借助社会资源,例如引进青年中心导师到校进行性教育,教师也应让学生自发主动,承担责任,甚至让擅长电脑的学生指导老师。霍伟邦的见解赢得一片掌声,鼓掌者不少正是在校中学生。
另一方面,教统会非正式及非正规教育小组主席张国华提议三个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方案,包括各区学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组成联网,其次各区青年组织合办全港青少年活动展销会之类,而政府则把各委员会和课程议会联结,相互支援。
张国华续称,小组又认为暂时不必硬性规定学校必须与社区联网,其次不宜把社区服务活动变成分数,避免造成学生做义工只为取学分的流弊,霍伟邦表示认同。
昨天在湾仔邓肇坚维多利亚官中举办的研讨会,吸引近千位教师、家长、学生和社工,有的远自上水、大埔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