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专家学者反省青少年自杀现象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1-08

  据《服务导报》贾梦雨文: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当家长们一味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时候,有谁理解“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呢?教育专家指出,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把智育作为压倒一切的教育活动,或者在智育之外辅以空洞强制的道德灌输,结果在现在的许多青少年身上普遍出现了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情感发育严重不足。采访中,记者发现能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的家长寥寥无几,相当一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情感方面无所谓。特级教师许友兰恳切地说:“家庭教育中应把‘爱’字放在第一个重要的地位,教育孩子学会‘爱’,从点滴小事上做起,呼唤‘爱’的力量。应该说,一个缺乏爱的人,不但冷漠他人,而且轻视自己,这是极为危险的倾向。”

  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人格”,心理和性格是构成人格的重要方面。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人格”常常被忽略。现在的中小学校中,由于这些方面难以把握,与学习成绩又没有明显的“利害关系”,许多教师并不在意。而且,目前的学校教育是“大一统”模式,对学生个性上的特点往往无暇他顾,甚至于无法“容忍”。这样,在学校强大而片面的竞争压力下,一些学生在人格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

  《小学生文学习》编辑马建强说:“在人格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人性’的问题,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应该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真正把孩子当‘人’看,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情感和建立起在此基础上的人格。”一些社会人士提出,青少年属于他那个年龄层次的“七情六欲”,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正是这种“多样性”决定了“人”的丰富性。虽然,社会和时代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各种要求,但应该尽可能地营造健康的氛围,满足孩子做“人” 的欲望,首先培养他们做一个健康的人,然后才能谈论其他方面的发展。否则,功利性的因素被无限扩大,说不定就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们做“人”的权利。

  孩子们只有在情感人格和人性各方面都得到较健康的发展,才能自然地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并在不自觉中理解到生命的可贵。江苏教育学院副教授刘守旗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要让他们懂得这种观点:做人首先要有平常心,然后才能谈论进取心,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家庭社会不顾任何条件地“求全责备”,就会使孩子在各个方面“苛求”自己“苛求”他人,稍有不如意的方面或许就能导致精神上的失衡,“自杀”是这种“失衡”的极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