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一个老留学生兼小留学生家长的忠告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1-08

  近闻报载,国内出现了“小留学生热”。据说花十几万把孩子送出去念中学,一来可以保证孩子上国外大学,免得在国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二来可以学一口地道的外语,为孩子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基础,名曰培养“跨世纪人才”。看了这个消息,笔者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国内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钱花在教育上是大好事。忧的是,国内家长和学生对国外的基本环境和教育体制不尽了解,贸然送未成年子女出国风险颇大。本人是近20年前出国的老留学生,现在自己的孩子也在国外上学,也算得上“小留学生”家长。以这双重身份,笔者想对国内有意送孩子上中小学的家长们进一点忠言。

  我这里暂且不提未成年的子女过早在陌生环境独立生活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也不多说某些国家的学校中存在的暴力和毒品问题。就事论事,仅就孩子在国外的学业来说,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国内中小学校和国外的中小学校教学在程度上和内容上都有差别,而且年级越低,差别就越显著。

  我的孩子上美式小学六年级,回到国内还做不了他上四年级的表弟的数学作业。至于语言和社会文化知识上的差别就更明显了。我的孩子在这学期学了美国历史,从早期的13个殖民地的开拓,到美国政治体制上的三权分立,学得稀里糊涂。由于不忍看他考得太惨,我们夫妻晚上加班加点拿出当年背政治的劲头儿,现炒现卖,好不容易帮孩子把美国人那两百多年的历史大致理顺。后来儿子考了八十几分回来,心有余悸地对我们说:“我可不能回国上学,中国人的几千年的事我更记不住了。”我可以肯定地说,国外的中小学教育普遍来讲不如中国严谨和扎实。所以决心送孩子出国学习的家长应该让孩子在国内打好知识的基础,尽量晚一些送孩子出去为好。这样可以以我们在知识上的优势来弥补语言上的劣势。也许我们有的家长会说:“管它学什么,孩子越小出去就越容易掌握外语,会了外语将来不愁没有好工作。”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当然,年龄越大学外语越难,这是不争的事实。我在国外认识不少老华侨,青年时代来到国外,现在几十年了还说不好英语,但说中文却夹杂英语单词。比如在纽约的中国城,你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你是坐‘太克西’(TAXI,即出租车)来的吗?”“不是的啦,我是‘抓’(DRIVE,意为驾驶)车来的啦,怎么也找不到‘趴’(PARK,意为停车)车的地方啦。”

  相反,在国外的中国孩子,英语可以说得和当地人没两样,但想让他们学点中文那可就是赶鸭子上架了。平时要上正规学校,学中文只能是抽周末的时间上业余中文学校。一星期只有几个小时的中文课,只要一下课孩子们马上就叽里哇啦说开英语了。我的切身体会是:让这些孩子说中文难,读中文更难,写中文难上加难。我的一位华侨朋友的孩子一次独自在家,有一个中国人来电话找我这位朋友,叫孩子记下他的名字,等爸爸回来告诉他。小孩子不会写这个汉字,顺手在纸上写下英文“FOOD”(意为食物)。我的朋友回家以后,小孩却记不得来电话人的中文名字,惟一的线索就是这个“FOOD”。到底是谁来的电话呢?把所有的熟人都想遍了,才推断是一位范先生来过电话。范与“饭”谐音,难怪小孩子把他的姓与食物联系起来。

  现在再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我们的留学生将来高中毕业不论学业成绩如何,只要有钱,在国外找个大学上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是毕业后的出路。毋庸讳言,许多家长既然送孩子出来,就作好了让孩子在外面长期闯荡的准备。但是,要知道,我们中国人在国外,在人家眼里始终是少数民族。

  记得在美国有一个女孩子是所谓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即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动不动就和老父亲吵架,说自己是美国人,不愿接受中国文化。老父亲一次气急了,拉着小姑娘就上了街,见人就问:“你看她是哪国人?”结果,大部分人回答:“当然是中国人啦!”也有人说她是日本人或者是韩国人,可就是没人说她是美国人。以这样的少数民族的身份到就业市场上去找工作与当地的人竞争,只能是于我不利的不平等竞争,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时碰巧国外的公司到中国投资办厂的确需要招聘懂外语的中国人,但他们更看中的是技术水平、办事能力乃至与中国有关方面的“关系”。可想而知,小留学生们没有国内工作的背景,甚至中文都不大灵光,那么就连这样的机会也无法把握住。即使现在的小留学生将来选择回国工作,也难免遇到同样的尴尬。国内现在能讲外语的人才是越来越多,将来仅凭外语这“一招鲜”是难以“吃遍天”了。再说,哪个国内单位肯重用连一份中文便条都写不好的人呢?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许多,是想给处在“小留学生”热中的父母朋友们提个醒,送孩子出去读书得有个通盘考虑,为孩子和孩子的将来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