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自聘”教师引发的思考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1-15

  著名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家乡安徽省全椒县近日冒出一条新闻:由于教师人手实在紧缺,一名刚毕业不久、连普通话也说不好的年仅16岁的初中生,被该县一个偏远农村小学“自聘”为教师。

  据记者亲眼所见和了解,这名“小老师”的素质实在有限,在从教之前所受的短期培训也主要以自学为主,对本职工作难以胜任。但无奈的是,村里的适龄儿童要上学,而老师数量又不够,只好拉来凑合。

  比起由于资金紧张只好无奈地面对现实的地方,比起一个教师单打独斗全能授课、几个年级混在一起复式教学的地方,全椒这个学校能自己掏钱聘教师还算不错。这个偶发的“自聘”事件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又重新勾起了人们对偏远农村学校这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里长期遗留问题的回忆和重视。

  关于农村学校缺乏师资的原因,主管部门的解释一是师范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二是原有的教师队伍老化。但师范毕业生为何不愿到农村基层服务,有关部门不能总是老调重弹,一味地强调客观原因。

  一方面,农村基层的教育面貌变化缓慢不能老是归咎于教育资金紧张。有的地方的审计部门在审计教育经费的使用时发现:作为一块盘子不小的蛋糕,无论是“切法”还是“吃法”都存在问题,作为问题的突出体现,在到最需要经费的农村基层教学一线之前,蛋糕已被切吃得所剩无几。另一方面,就在某些农村学校严重缺员的同时,城镇学校教师超编的现象也日趋严重。这些年来,控制教师人才流失到其他行业的政策显得疲软可以理解,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教育界内部的调整却被视作“小事”、视作人情。并不是分不来毕业生,各个档次毕业的师范生每年都多得让分配部门发愁,而且第一次分配时能留到城里的也越来越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要不了几年的时间里那股对偏远学校来说可怕的“回流潮”。

  希望工程让很多经济困难的孩子实现了上学梦,千万别再出现无人教孩子的现象,这比没钱上学令人担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