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小儿肝炎防治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初夏已至,各种病菌开始了猖獗的活动。这期栏目,小健想重点谈谈有关肝炎的问题。希望家长们能从中得到帮助。

一. 怎样判断小儿得了肝炎?

    目前研究已发现,病毒性肝炎有6种类型: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和庚型。

    小儿最常见的是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患儿多突然起病,病初都有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常有精神不振、嗜睡、乏力、明显食欲不振及厌食油腻,并常常恶心、呕吐、右上腹胀痛或不适感觉。经数日后,少数小儿的巩膜及皮肤出现黄染,且逐渐加重,尿呈浓茶色。出现上述症状后,小儿患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无疑了。但应及时请医生进一步作实验室检查,以便确诊。

    其它几型肝炎有的常无明显典型症状,多数也无明显黄疸,所以不能以黄疸作为诊断肝炎的唯一依据。只要孩子突然发热,伴有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精神萎靡不振时,家长应想到孩子有患肝炎的可能,尽早送医院检查确诊,并进行隔离治疗。

二.肝炎是怎样传染的?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传染方式略有不同。甲型肝炎是感染甲型肝炎病毒而得病的。肝炎病人的粪便直接或间接地污染手、食物、食具等而经口传染,也能通过输血、输血浆,或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而被感染。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是通过注射器、输血或血液制品,以及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而传染。医院的注射器械若消毒不严格,或病人共用针管或采血针头,都能造成血行传播而感染。

    目前在儿童中乙肝传染的重要途径是母婴传播。即母亲是病毒携带者或在怀孕后期得病。这样乙肝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胎儿在经产道时吸入含病毒的阴道分泌物、母血或羊水,以致出生后可能已是肝炎患儿或者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根据调查资料,母婴传播机率在台湾、香港可达40%~50%。

三.怎样预防肝炎?

预防肝炎要采取以下综合措施:

    (1)培养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养成饭前便后和接触病人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不随地大小便;保护好水源不被污染。

    (2)发现肝炎患儿要及早隔离治疗。患儿用过的食具、水杯、注射器、针头等经洗涤后,再煮沸消毒半小时才能给他人使用;患儿的大小便及呕吐物,必须经过消毒处理,一般以粪便5份加漂白粉1份搅匀,放置2小时后再倒入粪池或下水道;患儿用过的衣被、尿布、毛巾等物都要煮沸消毒。

    (3)对和肝炎患儿接触的健康儿童,在接触后2周内,及早注射丙种球蛋白,并观察40日以上;也可口服大青叶、垂柳叶或技的煎剂,连服1周。

    (4)接种疫苗是预防的有力武器。目前已生产甲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可有效地预防这两种肝炎。

四.乙型肝炎在国内外的流行情况怎么样?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世界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世界各地区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有明显的不同,北美、西欧、澳大利亚约为0.2%~0.5%,东欧、日本、地中海地区及前苏联等为2%~7%,中国、南亚、热带非洲为8%~20%。目前,我国各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达42.4%~80.7%,全国每年乙肝发病人数约为200余万,人群病毒携带者约1.2亿以上,占全世界慢性携带者的1/3以上,所以我国属于乙肝高发地区。为更好预防乙肝的感染,在此特别强调该病的传播途径,以提高认识,减少感染机会。乙肝有5种传播途径:

    (l)医源性传播是乙肝的重要传染途径之一。输血和血液制品是乙肝医源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被乙肝病人血液和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又是乙肝医源传播中最多见的。

    (2)母婴垂直传播是全世界乙肝又一重要传播途径。有报道,我国孕妇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约为2%~7%,母婴传播率为20%~70%。

    (3) 性接触传播。乙肝病人或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皆可检查出乙肝病毒,故可通过接吻、性交将乙肝病毒传给对方。

    (4)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常见粪(尿)、唾液、血液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感染。

    (5)吸血昆虫,如蚊虫、臭虫、虱等咬叮后传播。

五.何谓甲肝疫苗?有什么作用?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小儿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近年来,我国已生产出甲肝减毒活疫苗(简称甲肝疫苗),可预防甲肝病毒的感染。该疫苗是将甲型肝炎病毒经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减低其毒力,再注射到人体内,达到免疫作用。接种疫苗后,可促进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由于疫苗生产和使用仅仅5年,对其免疫的持久性还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

    与进口疫苗相比,国产甲肝疫苗具有价格便宜,免疫持久,宜于大规模人群接种使用,有利于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控制甲肝的传播,故为我国预防甲肝的新的有效措施。

六.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及效果如何?

    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乙肝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其作用不只是预防个体发病,更为重要的是预防和减少人群慢性带毒状态(即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进而达到减少并控制乙肝传染源的目的。

    由于围生期母婴垂直传播在我国是重要的乙肝病毒感染方式之一,并常导致严重的后遗症,故乙肝疫苗的接种已纳入我国计划免疫项目,给初生婴儿普遍进行接种。

    目前采用的是我国生产的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然后于1个月和6个月龄时分别注射第二、第三针,经过3次接种后可阻断母婴传播达95%以上,接种疫苗后免疫效果可维持3一5年。一般认为,血清抗体水平在10毫国际单位/毫升以上均有保护作用,若低于该水平,则需再做加强免疫。

    这里需提请家长注意,乙肝疫苗第一针在产院已接种,切勿忘记在生后1个月和6个月时给婴儿接种第二和第三针,则将不会产生有效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