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琦来了」。在中大副校长杨纲凯的引领 下,西装革履的高个子崔琦,由中大理学院院 长柳爱华和工程学院院长程伯中陪同,与逾百 名早已慕名和等待以久的中大师生见面,分享 他为学的心得。
「我接触的中国学生,好像缺少一点自信心 ,冒险精神也比不上德国学生。」现任美国普 林斯顿大学教授的崔琦坦率地说,他发现所指 导的中国学生,往往局限於学物理,知识面较 窄,自信心比欧洲学生为弱。
他举例称,中国学生做实验前,总会先问结 果,知道有何收获后,才去耕耘。相对来说, 德国学生较富冒险精神,「他们不问收获,只 要觉得有意思和好玩,就会切切实实地做。」
崔琦希望中国学生改进这方面的做法。他强 调,这只是中国留学生赴美初期的情况,渐渐 地,他们的信心已逐步提高。
五十年代在香港接受中学教育、其后赴美留 学的崔琦,很自然的说起从事物理研究的缘由 :「当初在香港读完中学时,对甚麽都感兴趣 ,实际上什麽也不懂。」到了美国,本来要学 医,却因为学费昂贵而放弃,后来考取理学院 ,「因为觉得有趣和有挑战性。」
杨振宁、李政道於五七年成为首批获取诺贝 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但当时有人说中国人不 擅长实验物理,这激发了崔琦决心致力实验物 理。在芝加哥大学一位青年教授信任下,他开 始踏足实验室工作,从低做起,自此专注於物 理研究。「我从未想过做其他东西。」崔琦说 。
谈到物理研究过程中,苦无成果而一筹莫展 时怎办?崔琦强调:不要放弃。因为物理研究 的困难和引人入胜之处,在於问题是前所未有 的,而且往往以为一向呈直线方式发展的东西 ,会忽然之间变成呈斜线发展,这就是研究的 突破。
他勉励香港的学生,在物理研究中感到疲累 时,要放松一下,可以去行山,「但千万别一 走了之。」若然经过多年的努力仍未见成果时 ,那也未必是能力问题,「若真的感兴趣,就 应该继续下去。」
崔琦又谈到参观中大物理系和工程学院的印 象,他认为中大物理实验室和电子工程实验室 的设备,「与美国的一样,没根本分别。」
至於香港基本科学的发展,崔琦认为不应侧 重於实用,否则会流於短视。许多欧美国家兼 重技术和实验,两者同步前进。「不能单靠一 方面,否则我们可能仍处於青铜器时代。」
说到香港的资讯基建设备,崔琦认为有助发 展资讯科技。他说,香港拥有人才,除了投入 人力物力去培养外,更需要时间。「培养人才 不可能用一天,也不必花一代,只要几年已足 够。」
谈到成为第六位夺取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崔 琦觉得是「幸运」使然。他谦逊地说,本身并 无任何特质,「只是对所研究的范围懂得一点 点,对很多地方的认识比不上你(指在座的同 学)。」
崔琦的到访,令中大校园顿成本港各大传媒 的焦点。昨天下午二点许,三十多位记者守候 在中大科学馆高锟楼,迎接崔琦。他一到达, 即成照相机、摄影机的镜头焦点,镁光灯此起 彼伏。 在中大物理系主任刘焕明引领下,崔琦首先 参观「表面反应实验室」,又听取其「培正中 学」师弟罗荫权介绍「溶胶凝胶玻璃」的实验 过程。
紧接着,崔琦前往电子工程学系,参观离子 注入实验室、创新科技中心。只见他专注地听 着,不住地点头,偶而又提出一些问题。
最令中大师生津津乐道的,自然是与崔琦的 座谈会。讯息工程的硕士研究生文勇刚表示, 觉得崔琦和蔼可亲,「像一位典型的长者。」 这位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生说,崔琦仿如 长辈般细心地回答问题。
显然,与崔琦短短一席谈,已令学生们心情 雀跃,印象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