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刊登的《这五名学生为何怕上学》连续报道,引起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特殊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关注。他们的导师张宁生教授以“一个特教工作者应该如何看待中学生害怕上学这种现象”为话题,组织大家上了一堂讨论课。
在分析为何会出现中学生害怕上学现象时,大家认为有四个主要原因。首要原因是学习压力过大,而学习压力来自于升学压力。学校、父母都在逼迫孩子拼命地学,一些学生虽然没有智力落后、感官缺陷、病理现象的因素,但整天在复习——考试——复习的单调模式下,变得心力交瘁。第二个原因,是对学校办学成绩的评价标准不当。目前社会尤其是家长们的评价导向是升学率主宰一切。多年来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结果,只能是你“反”你的,我“追”我的。第三个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许多孩子是带着父母过高的期望走进课堂,因而时时处于焦躁不安中,学习变得无任何乐趣可言。第四个原因,是现行教育模式千篇一律,无视孩子的各自需要,造成孩子的正当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讨论中研究生们认为,本报这一组连续报道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次用特殊教育理念来观察、解决普通教育中一些问题的机会。导师张宁生教授说,特殊教育的最大特色,是承认人的差异性,并根据不同个体原有的起点和现有的能力进行差别教育,使每个儿童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佳的发展。特殊教育的理念往往是普通教育的先导。研究生们尝试用特殊教育的理念,为普通教育中中学生害怕上学问题,开出一副三味药的处方。
第一味药是“量才录用”。社会上竞争的目的是追求高效率,“量才录用”就是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能力,安置能让他们发挥各自最大作用的岗位。这种用人机制反馈到学校教育中,才有可能减轻学生的升学压力。
第二味药是“承认差别”。学校教育应是因材施教,而不是用一个标准来规范所有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以及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可能性,施以最适合于他的教育,让他在全面发展基础上比较充分地发展个性特长,这才是现代教育所应追求的境界。
第三味药是“人各有志”。家长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过早地为孩子进行职业定向。孩子处于求知欲旺盛的花季,过多地向他们灌输功利主义的学习动机,就会过早地使他们失去天真,失去求知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