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解读2001年高考《考试说明》之政治篇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解读2001年高考《考试说明》之政治篇

领会政治《考试说明》实质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余利平


  命题思路

  1.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001年政治《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明确规定,“综合能力测试”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是跨学科的综合。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基础上,在掌握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的基础上,构建由若干个不同层次的知识网络组成的政治学科内知识体系和学科间知识体系。

  2.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说明》明确指出,政治高考以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时事政治的有关知识为背景或载体,注重考查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学习的着眼点不能仅仅放在对知识本身的把握上,仅仅满足于该事物“是什么”,而要更多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和解决“怎么办”。

  3.强调时政性

  《说明》明确要求,高考要注重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级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关注重大时政、社会热点、焦点,始终关注现阶段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领会其精神实质,逐渐培养综合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

  4.强调创新意识

  《说明》在考查的知识范围中新增加了一个考点:“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并且规定考试原则要注重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它要求学生要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老师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多种活动载体,让学生敢于提出和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力和实践能力。

  复习方略

  根据《说明》的要求及其精神实质,高考政治复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视学科内和不同学科间的渗透与沟通,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某些初中学习内容是高中学习内容的基础,在高考中不可能截然分开。政治学科内知识的渗透与沟通,一般通过“串联”(知识间的顺序和程序的多层次联系)和“并联”(多角度的联系)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基础知识。如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就涉及到经济常识中的“经济规律”、“生产力标准”、哲学常识中的“中国国情”、“主次矛盾”、“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政治常识中的“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我国的国家职能”、“社会主义本质”等知识点。

  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之间存在着渗透互补和迁移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历史、地理学习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地理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个案和依据;而研究经济问题,离不开经济现象的历史、自然环境。因此,政治复习要重视综合学科的渗透,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性学科体系。

  二、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要善于用实际说明理论,更为重要的是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用价值规律理论分析“我国彩电降价风”现象和“国际石油涨价”现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分析我国“西部开发”和“扩大内需”的必要性;用财政知识分析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用税收知识说明我国“打击走私活动”的必要性;用国家性质理论说明我国为什么要依法打击“法轮功”;用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理论分析“中美关系”;……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三、培养学生政治敏感性和综合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以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关注时政重点、热点,是培养学生政治敏感性和综合分析、评价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当前值得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西部开发、国企改革、“三农”问题、腐败现象、中美关系、中国入世、扩大内需、“两会”召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打击“法轮功”邪教等;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主要有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五”计划和素质教育等。

  四、加强创新思维训练,构建多种活动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就要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大胆提出新颖的见解。如怎样看待腐败现象?你认为应该如何铲除腐败?国企改革的困难在哪里?你认为国企改革应注意哪些问题等等…… 
       

      &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