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名学生为何怕上学》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尤其是教育战线引发的强烈冲击波,深深震撼了许多教育者的心灵。许多学校开展了不同议题的讨论。12月15日上午,西岗区教委组织了9所中小学校长们就如何解决“施压”教育这一问题,实话实说。
教师应审视自己:我施予学生的,是不是“施压”教育?
校长们认为,“施压”教育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它不惜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在当前,许多教师为单纯追求升学率,起早贪黑,不顾家庭,忽略身体,这种自我牺牲和自我奉献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正如西岗中学校长马西萍所言:“当前教师在应试教育上出的力越多,有可能犯下的错误也越多,因为在新形势下大方向搞错了。熬时间、拼体力、搞强制等等‘施压’教育方式,现在应当彻底摒弃。”
“施压”教育对学生和老师都没有好处。七十一中学校长郭世红说:“月考后我们作了统计,不够200分的同学近年呈逐步增多态势。有的教师很痛心地问我:‘为什么一部分学生考得越频越不爱学习?’”长春路小学校长李凤荣说,“施压”教育造成教师从早到晚身心都在超负荷运转,没有时间读教育理论书籍,没有时间修身养性,教师不能及时“充电”的后果是可怕的。
校长要做素质教育的旗手,带头转变教育观念
二十六中校长赵立臣、七中校长滕佩君、建设小学校长王桂英等异口同声:要解决“施压”教育,校长必须带头转变教育观念。当前三种观念的革新显得尤为迫切。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明确办学目标。马西萍校长说:“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就不是人才的看法是片面的。校长应当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学校教育下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他们将来对社会有用,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合格公民,就是人才。”郭世红校长认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制订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不能一刀切,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校长应将办学目标定位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全面发展,提高素质。
对学生进行“扬长”教育,而不是“揭短”教育。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师都自以为掌握了一套刺激学生发愤图强的妙招——“揭短”。学生得到的不是激励,而是打击,不是自信,而是自卑。正如香一小学校长单秀梅所说:“很多学生从进入小学开始,就在老师的‘揭短’教育下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挫伤。”而“扬长”教育看重的则是激励原则,与会一些校长已经提出了这样的理念:我们应当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期望,也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即使学生学习成绩差,但他的每一点进步,他在足球、绘画、音乐等方面表现出的每一点专长,都应得到教师的鼓励。我们的学校,应当是没有失败的学校。
不做教书匠,要做真正的教育者。实验小学校长丁延黎坦言:“教师现有素质和他所要承担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是不相称的。教师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依然很突出。”单秀梅校长深有感触:“我听到不少教师爱对学生这样说:请配合老师上好这堂课。这意味着,他们将学生视为实现教学任务的工具,让学生适应老师的教育方法,而不是老师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长春路小学校长李凤荣说:“老师教会学生算术或识别汉字,只尽到了教书匠的职责,一名真正的教育者更应看重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家庭、对自身的责任感等等。”
学校当规范办学行为,持之以恒不做表面文章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施加过重作业负担,频繁考试等,都是施压教育的有形表现。近年来,规范办学行为是松一阵又紧一阵,有些学校看到自己“规范”了,而别的学校“不规范”也未受什么严肃处罚,不免有吃亏念头,故而阳奉阴违。
难道规范办学行为,教学成绩就一定会掉下来吗?三十七中校长王璎回答得很肯定:“恰恰相反。以前我们是薄弱学校,从1993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规范办学,现在我校已是省、市先进校。”王璎校长承认,学校这样做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尤其是有一部分家长是施压教育的忠实“信徒”。
针对有的教师担心的“减压之后,怎样保证教学质量不滑坡”问题,校长们认为,学生成绩和学生素质得到全面重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让课堂45分钟发挥出最大效率,同时必须将教研活动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