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关注女童问题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2-21

  如果可以选择性别,男婴和女婴是否会不成比例?由发现生病到就医,男孩和女孩各有几个人陪伴?

  12月14日到15日,由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举办的’99全国女童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几十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认为:目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女童属于弱势群体,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许多问题,特别值得关注。

  克劳尔是英国伦敦大学社会系教授,专门研究亚洲妇女问题。从1974年开始,她每年都要到亚洲考察妇女儿童的生活情况。在长期的调查研究中,她发现在一些地方女童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女童问题长期受到忽视。因为,妇女问题研究几乎没有把女童包括在内,而儿童问题是不分性别的。克劳尔说:“实际上,少女成长道路上有独特的脆弱点。”根据她的研究,女孩与男孩的不平等可以从一些数据上反映出来。

  首先是出生时的性别比例。正常的男婴女婴性别比例应在106比100左右,而有些地方的比例在112-200比100之间。克劳尔说,男婴比例增加说明了有的家庭运用现代医疗手段对婴儿性别做了选择,甚至有溺婴现象发生。同时,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女婴失踪人数在逐年增加,在婴儿死亡率下降的程度上,女婴远远小于男婴。这说明女婴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另外,在家庭资源分配和医疗服务上,女婴没有得到同男婴一样的重视。

  克劳尔发现,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经济贫困地区,同时也存在于富裕地区。她认为,是传统观念造成了人们歧视女童,而不是经济原因。

  克劳尔说:“25年来,我访问了许多家庭,但只有一个家庭首先向我介绍了他们的女儿。后来我才知道,他们的儿子是收养来的。”

  朱楚珠教授来自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经济研究所,她长期研究0-4岁儿童的成长情况。她说,在一个正常的没有对性别歧视的人口中,生物医学因素是决定儿童死亡水平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根据世界各国长期的经验统计,大多数具有正常儿童死亡性别模式的国家,在不同死亡水平上,男孩对女孩死亡水平应有一个正常比值,一般大于一。如果低于这个水平,说明存在偏高的女孩死亡水平,它反映了儿童死亡水平中的社会性别差异。

  朱教授说,中国近10年来,儿童生存中的性别差异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5岁人口的生存性别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与由选择性别流产等因素造成的高出生性别比例有直接关系,也与歧视女孩现象造成的高女孩死亡水平有关。

  她列举了许多具体事例。比如,有些家庭男孩生病,哪怕是深更半夜刮风下雨也要马上去就医,而女孩生病则要等。男孩生病全家陪着去看,女孩往往只由妈妈带去看病。在她对陕西泾阳县的统计中显示,由发现生病到就医,男孩平均10小时,女孩平均17小时;男孩平均由4人陪伴看病,女孩是两人。

  朱教授说:“在泾阳的调查表明,在母乳喂养、营养补充、预防接种和日常护理上,男孩和女孩的生存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从经济发展水平、生育水平和男孩偏好上看,泾阳是在全国处于中等程度的县,他们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

  研讨会上,与会者呼吁:今天的女童是明天的母亲,一代母亲影响一代孩子,一代孩子影响一代历史。女童的素质,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发展。女童问题必须引起特别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