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老师为何要当文抄公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2-22

  编者按 12月17日,本报刊发了卢廷邦老师的来信———《中小学职称评定政策该改一改》,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中规定要有论文,是否科学、合理?有没有政策依据?该如何改?本报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公开讨论,欢迎读者来函、来电参与讨论。来函可寄中国青年报教科文编辑室(地址: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邮编:100702。电子信箱:JYDK@CYD.COM.CN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看过卢廷邦老师的来信,深有同感。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大多数人不会因为三五十元的奖金、津贴等而争执,但却可能因为评定职称而争得面红耳赤。像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晋升初级职称,由于名额比较富余,争得还不明显,而对于那些要晋升高级职称的老教师,僧多粥少,竞争有时甚至达到白热化程度。套用钱钟书先生《围墙》中的那段话:升初中级职称好比丫环收房,而评定高级职称好比妾室扶正;丫环作妾易,妾变正室难。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然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评定老师的水平。其实论文只不过是众多评定职称“硬件”中的一项。至于论文是否能代表水平,那就很难说了。既然上有政策,那就下有对策。

  对策一:请人捉刀。请位文笔出众的兄弟代劳一篇,自然功德圆满。说不定再遇上个什么优秀论文评选,再出点血,还能弄个优秀论文奖。至于这个奖是什么性质,评定职称的仁兄未必知晓,就算知晓,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对策二:买文充数。你可以向一些所谓的省级杂志寄一些自己的文章,文章水平如何不要紧,只要无错别字、文义基本通顺即可。过一段时间,他们自然会发一封信给你。大意如下:“×××同志,你的文章已被我刊录用,你只要汇上×百元钱,就可发表”。当然,当你汇款给编辑部后,自然会看到你的大作发表,不过你的大作可能有点面目全非。既然你给了“润笔之资”,编辑自然会给你“斧正”一番。至于这笔钱嘛?虽然是贵了一点,但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为了评职称,这点钱还是不能省的。据说,有的出版社考虑到教师的清贫,特地推出了“豪华套餐”,即一篇文章署两位老师的名字,价格自然便宜得多。

  对策三:近亲繁殖。在正规的报刊上发表文章比较困难,就到自己以前就读的师范大学的学报发表文章。那里关系多,人情广,发表文章容易,这可能也是造成师范大学的学报质量降低的一个原因。

  这些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其实隐藏在论文问题背后的问题更危险。评定职称除论文外,其他一些“硬件”如中高考升学率、会考一次过关率、会考优秀率等会逼着老师压紧学生,争取好的成绩,极少会有老师冒着不能晋升职称的危险,去搞素质教育。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往往搞得比较僵,甚至有的老师会让差生放弃考试,以求得到较好成绩。

  老师们被职称逼得到处当文抄公,难以为人师表,试问学生的抄袭行为又怎么制止?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登载了一则消息,近几年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中抄袭行为日益严重,这是不是也有我们老师行为的影响?

  有一位老师的数学教得非常好。他评高级职称那年,他带的班中考成绩全市第一,他所教的数学单科成绩全市第一。但他只有高中学历,按规定不能晋升,只能破格晋升。这位老师费了几个月时间,托了不少关系才评上了职称。当我问起他时,他苦笑不已。我不禁想到如果华罗庚还在世,现在来应聘当一名教师,可能没有任何一所学校会聘用他。因为他只有初中学历(华罗庚教授是于80年代才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前不久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我国一位高中生高考落榜后,自学成才,因其在物理学方面有杰出成就而被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录取为博士生。如果他报考我国的院校,恐怕不会被录取,因为他没有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

  要从根本上解决论文问题,还是要从教育体制改革上下功夫。我劝体制应改革,不拘一格用人才。

  (作者注:如果此文能发,请以无名小卒为笔名发。我明年也要晋升职称,如果因这篇文章得罪了评定职称的诸公,恐怕会吃不了兜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