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是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运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者。中小学教师不是大学教师,也不是理论家和科研人员。人们把教师比作园丁,这个比喻太形象太贴切了!他就是要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功夫,在园子里把最香最美的花儿培育出来。至于要研究开发新花种,或者探索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基因特征,那应该是植物学家或工程师的事。可是现行的职称政策却正好相反。你的常规课教得再出色,你转变的差生再多,你家访的效果再好,学生、家长不管多么欢迎你,这些都是不太起作用的软件。相反,如果你有论文在相应的报刊上发表了,即使任何作用都没起到,哪怕别人看都不看就拿去当手纸了,你的职称也可以被评上,因为你有硬件;即使你平时迟到早退,吊儿郎当,课都上不下去,那也没关系,有硬件就行,反正学校领导和同事都没有发言权,行与不行全由素不相识的上级评委决定;即使你的论文是出钱买来的,即使你的论文是求别人给挂的名,即使……那都没关系,只要有它就行。
有这么一件事,真是叫人费解:1999年夏武汉市某区开展评选“名师”的活动,全区共评选10位名师。某校有一位很优秀的女教师,书教得好,班主任工作也很出色,年年中考为区里增光,家长都通过各种途径想把学生放在她的班上,声望很高,就连区教委主任在开大会时也表扬说:“这样的老师不需要评,她就是名师。”可是,在专家评审时,她却意外地落选了,理由就是没有论文。
任何事情,只要过了头就会成为桎梏。教师能把四处流浪的孩子劝回到教室里安心学习,能把热爱学习的学生送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能在幼小的心灵中播撒爱和知识的种子,这比写多少篇论文都有价值,为什么非得搬出一篇论文来为难老师呢?这种时左时右的做法实在该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