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弱势学校如何面对人才流动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2-28

  “像我们这样的山里学校以及边远地区、不发达地区的学校在人才流动中处于弱势。弱势学校怎么面对人才流动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高级中学的黄仁道校长正在北京与清华大学附中交流,看了本报关于学校人才流动的报道,来电说:“我们做老师的鼓励学生考到北京,当然也鼓励老师的流动,人才流动是正常的。”

  黄校长说:“在弱势学校,靠卡、拦、围追堵截等过去的方法是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的。冷静地面对流动,在流动弱势中增加吸附力,是我们弱势学校的对策。我们露水河中学上边是下岗职工众多的森工企业,只靠拨款;老师工资平均每月400元,可能还不能按时发,收入是弱势;学校在靠近边境的山里,地理位置也是弱势。但我们不仅留住了人,还从46位来自全省的应聘者中‘流动’来5位年轻老师。”

  “说实话,弱势学校不敢鼓励流动。要增加吸附力,靠什么?可以靠好产品,好学生就是好产品。班里有好苗子,给老师10万元钱他都未必走。老师的事业心很重。好学生好老师多了,山里学校也会有名牌效应。尊师环境能吸引人。我们学校里有个尊师石,欧阳中石题的字,刻了《师说》。尊师环境当然不是刻在石头上。当地下岗的学生家长更知道教育的好处,很看重老师。问问走的老师,心理不平衡是比经济更重要的原因。情感上的吸引表现是公平。老师收入当然也重要,当校长的得想法创收,现在我们学校优秀骨干老师能拿到1000多元。跟北京没法比,在当地肯定是高工资。”

  “就跟现在学校搞创收一样,挖老师的新闻都是过渡期的现象。挖中体现了老师的价值。老师选择在哪里工作,靠老师的道德,也靠法律。老师有选择的权利,我们不订合同,留住人留不住心也没用。弱势学校要从自身的管理找原因,减少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