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委高教办的有关人士介绍说,限于当前的学制,对于那些已掌握高中学习知识、学有余力、可以稳进重点大学的尖子学生来说,高三一年其实是在“陪读”,是资源浪费;而对一些文理偏科,但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来说,因为高考而失去进大学的机会,也让人遗憾。因此上海有关方面考虑,在完成高二学业的学生中选择最优秀和有特殊才能、素质良好的学生,组成由中学和大学联合举办的实验班,免试直升重点高校。同时通过大学与中学共同承担实验班的教育任务,加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沟通与衔接,更好地开掘尖子学生的学习潜能,探索在中学阶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秀学生的途径。
今年的实验班尝试小范围操作,推荐直升范围为复旦附中、上海交大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中学4所学校的理科班学生和个别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高等院校暂定北大、清华、复旦和上海交大四校,希望在获得一些经验后考虑明年再扩大范围。负责与高校沟通的上海教委高教办为此曾特意去了北大、清华,两校对此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给予了认同。
选拔通过学生自主选择、中学审核、校长签名推荐和大学进行综合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999年12月中旬4所中学完成了学校推荐工作,按每校20名的配额,全市共80名。12月28日,4所高校举行招生咨询,向推荐学生进行专业等有关情况的介绍,学生每人只能填报一所高校的志愿,经高校与考生本人的双向选择以后,考生以中学的推荐表换取高校的保送生推荐表,基本落实录取高校的志愿。
按教育部对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的要求,12月29日,4所高校委托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组织综合能力测试,根据考试结果再最后确定录取事宜,未与高校达成录取协议的学生可仍在原中学继续学习,参加高考。
按原来的设想,实验班由高校和中学联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重点学习外语、信息科技等相关基础课程,同时由高校指定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及课题研究,学生可仍在中学,由中学管理。但由于北大清华不在上海本地,操作上有较大的困难,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就相关事宜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