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二十一世纪:给孩子一个全新的教育(二)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1-07

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放眼新的世纪,当我们再一次审视以往的教育时,不禁从心底呼唤出:21世纪,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使孩子能得到全新的教育。冯恩洪校长在跟《人民日报》一位副总编辑探讨明天的教育与昨天有什么区别时,他概括了三句话:“昨天的教育,卓越只有一种表现形式----总分第一,明天的教育,卓越不仅有一种表现形式,卓越也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达到共同认定的所谓的优秀标准;昨天的教育是诱导学生课堂上拼高分的教育,明天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在社会的各个岗位能够获得成功并且不断获得成功的教育;昨天的教育是充满作业的劳役和考试的恐惧的教育,明天的教育是充满求知的渴望和劳动的欢乐的教育。”这三句话颇有见地,给人以启发。

我们说全新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上的更新,尤其是儿童观的更新。早在一百年前,爱伦凯写过一本《儿童的世纪》,那时候他就希望20世纪是一个儿童的世纪。这一百年来,从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到陶行知创办乡村幼儿园,陈鹤琴创办儿童教育刊物,鲁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儿童在教育和社会中的地位问题始终是教育的焦点问题。近三十年来,教育提出了两个口号:一个是全体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另一个是每一个学生都有享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说明在进入对世纪前,人们对于儿童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已经能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儿童发展的意义了。给孩子一个全新的教育,要以新的儿童发展现为基础。

儿童首先是今天

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面对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学校、教师和家长们想得更多的是孩子的明天将会怎样,孩子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应该说这是具有前瞻性的,教育应该面向未来。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儿童的成长首先在今天。康健在阐述“儿童首先是今天”这一理念时说:“我们现在太多地把儿童看做是明天,其实教育的第一位的问题是提高人们现实生活的价值,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成长的童年。这就是教育的首要目的,而不是一个间接的目的。”

现在的很多孩子每天做着没完没了的功课,双休日被排得满满当当,他们的童年就这样被无情地剥夺了。然而在教师和家长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他们自认为有一个最充足、最富于远见的理由,就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发展,为了孩子明天的成才,为了抢占对世纪的人才制高点。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今天这些被抹去了童年色彩、被弄得疲惫不堪、心力憔悴、失去了生活情趣、泯灭了创造活力的孩子,难道美好的明天会向他们走来吗?在某种意义上讲,连今天都不曾拥有的孩子,更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我们不能以牺牲今天来换取明天作为代价。”康健一语中的,“现在应试教育的一些做法,实际就是以牺牲儿童的今天来希望换取明天的发展,但有时候,当儿童还没有走到明天,他的创造力、他的健康已经夭折。这样的教育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教育。”

忘记了“儿童首先是今天”,就会像卢梭告诫人们的那样:“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相信孩子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

在家长和作多教育工作者头脑里,几乎没有这样的意识:孩子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实际上,学习是孩子个体生命生存和发展的本能。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除了一些基本的生理机能外,应该说日后需要的很多能力都是他们学习而得。他需要与人交流,所以他咿呀学语;他需要独立行走,所以他蹒跚学步。孩子的学习欲望与他的生命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满足生命不断发展的需要是孩子学习的不竭动力。应该承认,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进步,都透射出他作为天生的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是,为什么小学低年级时孩子们很愿意上学校、很愿意读书,到了高年级学习兴趣就开始退化,到初二就锐减,到初中毕业时就以撕书本来庆祝自己的毕业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单向的、划一的教育,人们太注重用成人的标准、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一群不同的孩子,却从来没有考虑孩子自己的愿望。一方面学校教育、学校课程几乎都在教室的延长线上:学生放学后要做学校的作业,周末要补学校的功课;另一方面很多家长把自己实现不了的愿望强加于孩子,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的需要。在学业上,家长们恨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在生活中,又过分地包办和溺爱,使得孩子缺乏生活的自理能力,就这样孩子们丧失了他们成长所需的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被剥夺了作为一个自立的人的权利和机会。

我们应当把孩子作为一个天生的学习者的权利还给孩子,因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他今天的成长。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员、著名作家杨东平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说:“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满足孩子不断学习的需要,而孩子并不需要过多地规定或限制他,在他没有愿望时,不要强迫他去学。”“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育应该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能够自主地学习,享受童年的欢乐,健康地成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