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谈体会

作者(来源):胡伟    发布时间:2006-03-30

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乃至人文素养。我在教学中力求充分体现这一点。

(一)变换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识字。

参与是学生智力与能力发展的关键。这就决定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热情,促使其主动参与,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彻底更新多年以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第斯多惠曾说过:“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的掌握它们。” 因此,在教17课《你姓什么》这课时,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开放性环节:

首先,我让学生自主识字,感受乐趣。再让学生自由选择愿意识记的字,自己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记住字形。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最有创意的识字方法,并允许学生识记字形方法的多样性,不轻易否定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自选生字汇报,学习的自主权大了,有利于学生自我表现,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能体验成功,他们也就自然而然成为识字的主人。

其次,鼓励学生合作识字,体验情操。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次合作学习;有同桌学字,检查字音,识记字形,让学生在合作中各取所长,共同进步,既让学生学得快乐,记得轻松,又让学生体验到与伙伴合作的乐趣,又体验到团结协作的情感交流。

所以,只有教师变换角色,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他们才会成为识字的主人。

(二)教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识字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能独立识字。为了缩短这一过程,实现学生独立、主动学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节课中,我运用了以下方法:

教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丰富词汇、语言。识字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知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中有读,读中有悟。因此,我让学生多读、熟读短文;以此帮助学生在环境中巩固识字,积累语言和感悟语言的意思,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

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注重积累;课后结合课文中的认识姓氏的练习,鼓励学生回家后,自己读读《百家姓》,或通过上网和询问父母学会更多的姓氏及其来源和小故事,这样学生又会认识许多字,以巩固识字,多认字,积累词汇、语言,同时培养喜欢读书的习惯。

总之,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内打好识字基础;其次,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课外巩固。

识字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基础。我认为,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这种能力。新大纲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随着学生经验的积累,我也就逐步简化识记生字的过程,增加学生独立识字的机会,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发现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独立掌握生字,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形成识字能力。学生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经验,学生看到生字,就会调用已有的信息,将生字与熟字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记忆了。学生会在识记字形的长期实践中,不依赖于任何帮助,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主动运用,持之以恒,不断训练,逐步形成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写字的要求和地位大为提高,特别强调写字能力的培养。首先突出一个“好” 字,要求学生一出手就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本节写字教学中,我注意了少而精原则,只让学生写了一个工整的字。注重书空,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总的来说,一堂课应是“看、听、说、写、思” 的综合过程,如将这几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综合作用,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相信,学生也会在长期的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当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时,当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去想各种各样巧妙办法时,也就提高了综合能力;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又学以致用。

这样使课堂教学不仅变得很容易,而且充满了趣味和快乐!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