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一位科普作家的呼声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1-17

  我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从事科普创作十几年,发表了一些文章,出版了一些书,现在却遇到了一些让我困惑的问题。

  我本来从事地震成因和预报的研究。1981年,改革开放的大潮把我冲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1982年又从那里去了南极,1983年回国。然而,正当我积极准备在科研上继续努力,大干一场时,于1984年春却被调到业务处任副处长,1985年春又阴差阳错地调到了人事教育处当处长。科研不能搞了,便只好利用业余时间,对在美国收集到的南极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从此踏上了科普创作之路。

  进入90年代,我又开始筹划北极考察,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地震局和当时的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的联合资助,于1991年第一次进入北极。1995年,由中国科协主持,中国科学院组织,组成了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我任领队,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北极点。这一活动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首,为我国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创造了条件。1996年4月,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通过决议,接受中国为其正式成员国。

  我一进南极,六进北极,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和节假日,撰写了许多科普文章,出版了20余部专著,还与浙江电视台合作,拍摄了《南极与人类》和《世纪间的传递—北极探秘》等科学普及专题片,分别荣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91年度全国优秀电视社教节目科技类一等奖和中国电视1995年度科普类一等奖和1995年全国优秀电视科普节目一等奖。由我主编的《神奇的北极》丛书一套六部荣获第六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大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和第三届全国图书奖提名奖,并被评为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94部科普著作之一。而在台湾出版的《两极纪实》一书则荣获台湾《好书大家读》1998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

  我认为,科学的发展,总是在两个层面上同时往前推进的,一是专业性的科学研究,二是科学的传释与普及,二者是相辅相成,水涨船高,缺一不可的。很难想象,从一个愚昧无知的民族或群体里,能产生出伟大的科学家。同样的,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天才科学家的民族,也只能是一个愚昧无知的民族。科普的任务,就是要在科学和民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科学深入民众,让民众理解科学。

  是的,我们曾经有过一个高士其,写过不少很好的科普文章,可以算得上是科普大师。但是有人却认为,他是由于身患重疾,无法从事科学研究才去写科普的。因此,那些身体尚还健全的科学家,则没有人愿意从事此道,认为科普只是低层次的东西,登不了大雅之堂。实际政策也是如此,科普创作没有经费,科普著作算不上成果,一篇好的科普文章,对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有时要比一篇科学论文大得多,但其待遇却要相差十万八千里。

  我现在有两大难题:一是申请不到课题,没有课题就没有经费。我自1993年以来,连一点经费都申请不到。因为拿不上人头费,工资被扣发,只能拿到700元。尽管我所在的中国地震局诸位领导非常关心和支持,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于1991年和1993年都拨了专款支持我的北极考察,1999年见我实在困难,又专门拨了经费解决了我的人头费和工资问题,但研究经费还是无法解决。痛定思痛,追悔莫及,想当初,如果我能搞科研,虽不敢说当上什么大权威,至少可以带几个研究生,搞几个小课题,经费就不会成问题。

  二是无处办公。我将在2000年10月退休,退休后自然没有办公室,只能在家里搞。而我的住房条件并不是太好,而如果安心当“官”呢,房子也就不成问题,我却在当了7年人事处长之后坚决辞职,有人说我傻,有人劝我至少要等房子解决以后再辞职,我却执意不听,结果是我的住房条件还不如一个普通工作人员。

  在此,我斗胆向社会呼吁:救救科普作家!救救科普教育!建议实行以下具体措施:

  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设立科普部,专门拿出一部分经费来支持科普创作;

  二、在国家科学奖中设立国家科普奖,重奖那些在科普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

  三、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应该有在科普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院士,以此来提倡和鼓励科学家们都来写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