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具有“举一反三”(可能也是误导)的精神,就会发现.生活中类似的误导简直多得令人吃惊。如说“社会是一所学校”,高.尔基甚至还写了一本《我的大学》来“误导”人们——如果社会是学.校,那么人们还上学校干什么?上社会学校好了。又如把劳动比作大.学,毛泽东就曾让毛岸英上“劳动大学”——如果劳动是大学,那么.劳动大学只能培养文盲,中国的文盲哪个不劳动?如此等等。说它们.是“误导”,大约也都能找到理由罢。
和这是学校那是学校一样,“苦难是一所学校”其实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有人说过,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意思是都能让人挑出毛.病。最没毛病的说法是“苦难就是苦难”,但这等于什么也没说。打.个比方,下个判断,总是要告诉别人点什么。为了把思想准确地传达.给别人,有时需要让人意会,有点毛病是难免的,这是受语言本身的.限制。况且,“苦难是一所学校”仅仅是在某种意义上说的,从别的.意义上也不排除“苦难不是一所学校”,后者如果能流传开去并经得.起时间检验,也未尝不能成为名言。且不说仅仅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即使是一种定律,也存在二律背反的情况。
说苦难是一所学校,也完全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或套用某些媒体的时髦说法,说苦难是“心灵鸡汤”。总之.是表达一种意思。如果说这种意思是误导,那么这种误导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司马迁《报任安书》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的本意是说这些名著“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不过两千多年来人们的确常用这些事例以及司马迁本人的事例,.来说明苦难对人生的一种补偿,亦即“苦难是一所学校”。这不过是.一些社会历史现象的总结,说出了一些事实罢了。如果硬要说不是这.样,假如司马迁不受宫刑作出的《史记》会更好,假如红军不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会更深刻,那也没有办法,因为历史.是一次性的,事情正好这样发生而没有那样发生。
让人不明白的是,“苦难是一所学校”的说法怎么误导青少年,.或给青少年造成了误区?难道青少年知道了这句话,就会放弃幸福的.生活而去寻找苦难吗?苦难是一种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青少年家庭不幸了,父母离异了、.下岗了,那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青少年们无可奈何的事情,.而不是因为青少年误信了“苦难是一所学校”。对遭受苦难的青少年.来说,不是要不要苦难的问题,而是当苦难降临时怎样面对的问题。.相信“苦难是一所学校”,至少面对苦难还会采取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否则怎么办,难道一有苦难就不活了?就算苦难对青少年成长没.有好处,只有坏处,那也只能归咎于苦难本身,而不能归咎于“苦难.是一所学校”这句话。这句话造成了多大的社会危害,认为这句话是.“不负责任的说法”的专家一定要作量化分析,否则,又怎见得自己.所说是负责任的呢?
完全可能,“童年时期家庭的残缺、没有温暖或其他挫折”会造.成青少年终身难以消除的“恐惧和不安全感”、“自卑”感,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奋斗中“有强烈的补偿心理”,总之是心理不健全。但这.也有问题:一是苦难给予青少年的除了心理不健全外,难道就没有诸.如在苦难面前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等正面有益的东西了吗?二是没.有经过苦难的青少年如清朝覆灭前的八旗子弟等,心理是否都很健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