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纪念改革开放30年——印象深刻的粮票

作者(来源):周萍    发布时间:2008-11-04

改革开放30年,印象深刻的粮票,,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粮票是一段生活的写真。

记得父母向我们讲述:5060年代,他们走进中学时,老师让他们登记粮食定量。按照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确定每人每月的粮食分配数量。另外,对食用油、白糖、肉、鸡蛋、牛奶、肥皂等副食和日用品,也要定量供应。现在看来是没有什么的,但是当时没有粮票则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另外,那时每家都按照严格的配给制度领取口粮和肉。一户家里一个月才能领半斤肉票,平均到人头上,每人每天连一两肉都吃不到,顿顿都是杂粮,所谓的菜就是用盐水煮一下。

记得在我读小学时期,7080年代粮票还在使用。粮票成了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每天清晨,买大饼油条,差半两都不行!还记得,有位老大爷边榨油条边嘴里吆喝:“没有粮票不能买油条!把粮票拿好了给我收!”粮票比人民币还珍贵!

我小时候迷上了集邮,但是从来没想过收集粮票。那时粮票代表着一家的口粮,精打细算用还来不及,根本留存不下来。可以这样说,在粮食极度缺乏的日子里,最可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你可以用粮票换到钱,但却很难用钱买到粮票。

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被放进了纪念册里。 我觉得从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而今,30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粮票在生活中角色也悄然地发生变化。我想:粮票虽然退出了市场,但没有退出我的生活。闲暇时,每当我翻起父母所收集的粮票,心里深深感受到时代的变化,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实惠。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