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下午,记者在合肥四牌楼附近的一个巷子里,找到了一个销售“消字灵”的摊点。摊主正向一个十几岁的男学生兜售“消字灵”。为了让男学生放心,摊主用小棉棒蘸着药水演示消字效果,并讲解要领。
尽管一瓶“消字灵”售价5元钱,可这位学生一下买了近20瓶,还高兴地说:“这玩意用处很大,好多朋友都要用。”
记者假装买主,掏出10元钱买了两瓶。取得摊主信任后,与他攀谈起来。摊主是一中年男子,交谈时他突然气愤起来,拿出一张当地的晚报向记者展示。晚报报道的是1月25日上午发生在这个摊点的事情———就是这位摊主,应20多个拿着成绩单蜂拥而上的中小学生的“强烈要求”,亲自为他们改成绩。5元钱药水费、5元钱消字费,要价不菲,但学生们皆大欢喜。
摊主坦率地对记者说,他确实帮学生改了分数,因为他们自己用不好“消字灵”。他说,改成绩单的学生们考分实在太低,最少的只有3分。据学生们讲,要是不把分数改高一点,回家无法交待。有的学生讲,早上出门时家里人就警告过,考分太低,别想好好过年……他告诉记者,工商管理人员有时也来“管管”,但他们一般是拿两瓶“消字灵”就走。
据当地媒体透露,帮学生改成绩的摊点不只一个,生意同样火爆,有的摊点还明码标价,改一个字两元钱。
记者采访了合肥一中一位做过多年班主任的老师。他告诉记者,这类事情许多学校过去早有发现,只不过人数极少,不像现在这样越来越多。学生们主要是怕家长。现在,许多老师和家长联系不够,很少家访,家长平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又不了解,只看学期最后的成绩单,客观上助长了学生造假。
一位教育界人士指出,学生用“消字灵”涂改成绩的事情,进一步证明,多年来形成的以分数为惟一评价方式的教学模式,确实到了该改革的地步。确立淡化分数的教育思想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