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进京指标”把人才挡在京门外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1-27

   北京今年到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就业的非北京生源毕业生不再受留京指标的限制,但当他们兴冲冲地奔向这些企业时,却遇到了尴尬——

  “就业形势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中国新闻学院应届毕业生小张无奈地说。张是湖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月25日一大早,她就来到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求职,参加2000年北京迎春人才大市场毕业生专场。虽然当天来招聘的北京市国家机关、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有600多家,但她从上午9:00开馆到下午3:00闭馆,最终只投了7份简历。

  在参加招聘的600多家单位中,占1/3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三资企业是众多毕业生青睐的对象。“本来我是报着很大希望来的,”小张说:“学校告诉我们,今年到高新技术企业就业不受留京名额限制,但当我们去高新技术企业应聘时,企业都说因为没有用人指标,不能解决户口。我的很多同学甚至连文秘、公关的职位都投了。”

  张说:“我前几天给北京市人事局打电话,问不是说到高新技术企业不再限制了吗?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那是市教委定的政策,你去问他们。”

  碰到这种尴尬的不止一个同学。据了解,一般来说,京外生源毕业生进京需同时拥有“留京指标”和“进京指标”,这两个指标分别由北京市教委和人事局掌握。“留京指标”是指毕业生有了留京工作的资格;“进京指标”则是限制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有了这个指标,才能接收毕业生。为适应北京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支持中央开发中关村的战略,北京市教委今年放宽了对非北京生源毕业生的留京限制,对进入高新技术企业的非北京生源毕业生进京指标单列,也就是说不再限制留京。教委放开了,但人事部门却没有完全放开。北京市人事局今年虽然对相关政策做了调整,“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接收非北京生源本科毕业生,不做名额限制”,但能享受这一待遇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极少,这对中关村高科技管理园区的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记者在招聘现场询问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没有“进京指标”,无一能够承诺给毕业生解决户口。很多希望到高新技术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因此不能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

  联想是少有的几个能享受特殊照顾的企业,但仍不满意。“我们也在呼吁多给一些进京指标。现在学校的留京指标放宽了,但企业的进京指标没有放宽,企业用人还是受到限制。”联想集团人力资源部伦娟说。联想今年有100多个岗位招聘,25日就收到了上千份求职简历,连同22、23日的招聘,应聘者多达3000人。“25日来应聘的大多数是京外生源的研究生,很多学生问,我有留京指标为什么不能要我,其实,我们的进京指标需要中科院分配,并不是想要多少要多少。应该说,中科院、海淀区政府对我们很支持,但我们的进京指标满足不了应聘者需求,对京外学生只能优中选优,大部分还得从北京生源或有北京户口的应聘者中挑选。”

  与联想相比,一些没有主管单位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呼声更强烈。金洪恩软件公司也参加了多场招聘会,吸引了大量毕业生前来求职。“我们希望要毕业生,年轻、接受能力强,但主动权不在我们手里。不是我需要多少就可以要多少。”金洪恩公关经理谭家华说,“对来应聘的毕业生,我们都要说明公司会尽力帮助解决户口,但不能保证,如果你对户口看得很重就需要慎重。因此,一些很优秀的学生只好放弃了,我们也觉得很可惜。”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分配处副处长郝志强说:“从长远看,用人指标应该由企业确定,而不应是由人事部门自上而下确定。”一些负责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指出,北京对人才的吸纳量很大,目前在中关村大量存在的“高级盲流”就是例证。北京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并不是没有工作岗位,而是由于类似的劳动人事政策造成的。学生看上了企业,企业也看上了学生,但就是去不了,我国人事制度亟需改革。据了解,北京市有关部门还在许多工作岗位对用人单位作出限制:只能使用有北京市户口的人。

  许多大学毕业生对此提出了言辞激烈的批评。“这不是人为制造矛盾吗?”人民大学一位同学激动地说:“本来找工作就够难的,好不容易盼到学校取消了限制,不料人事部门的紧箍咒还是套着!北京那是吸引人才,这是在把人才往外赶。”

  类似政策,伤害的不仅仅是这些大学毕业生和企业,还有北京市。有关专家指出,在吸引人才的条件方面,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又有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大学生,但在近年,北京吸引人才政策与沿海发展地区相比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北京吸引优秀人才。去年教育部的一项统计表明,上海在毕业生选择城市排名和吸纳研究生的人数方面,首次超过了北京。这应该引起北京的重视。

  此次上海、江苏、广东也有一些企业前来招聘,其政策就灵活得多。如上海浦东新区住宅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浦东新区建设集团等七八家单位,他们的用人要求是:专业对口,本科以上学历,符合要求者就解决所有手续(包括上海户口)。日前,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为争抢优秀大学毕业生,纷纷出台了包含“先落户口,后找工作”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一位毕业生对记者说:“北京市如果真希望吸引优秀人才,就应该向这些地方学一学。在目前这种政策背景下,谈何吸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