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调查(包括突破机构、青年协会、小童 群益会等)都显示ICQ热潮已风行於本港青 少年之间。逾半受访者屡屡不用真名实姓,而 以自创的花名,甚至用假身份、假资料与人在 网上交往。
倾谈内容真假参半
顺带一提,ICQ乃英语「ISeekYou」谐音 演化而成,是以色列一些电脑发烧友发明的通 讯软件。运用这项新型沟通工具,不论处身香 港以至世界哪一角落,人们都可以透过电脑互 联网,敲动键盘,输入连串英文和阿拉伯数字 等符号,在无边界的世界谈个不休。倾谈者往 往以快人快语为尚,不管老友或陌生人都可以 天南地北地谈个痛快,又形成一套与传统文法 、措辞、交往方式有别的「ICQ文化」。
不过,大部分受访者宁愿隐瞒身份,而以假 资料与陌生人倾谈。若在网上经常说谎,长此 以往会否导致「骗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去打家 劫舍呢?」是不是反映青少年的心态有问题呢 ?这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问题本身也值得探 讨。
廉政公署上周末在会展中心举行「资讯新世 代——青少年价值教育研讨会」,正是要探讨 资讯时代的德育问题。上网一年多的麦汉杰和 李思敏,还有两位学者,就面向数百家长、教 师、中学生和学者畅谈参与ICQ游戏的心态 和遭遇。
李思敏在前年暑假开始上网并爱上ICQ这 新玩意。她常常玩到凌晨一两点,每天花五、 六小时跟朋友、小学同学以至新相识的网友, 以文字传送你一言我一语,「都是八卦、无聊 的东西,每天如是。」
她又说,跟相识者会说真心话,七八成的内 容是真的,但有时也会胡诌,敷衍回答。「但 跟不相识的网友倾谈,则有一半内容是假的。 」
网友见面话不投机
麦汉杰一上网就开始ICQ游戏,他觉得玩 四个小时已很过分,「否则,妈妈会责骂。」 此话引起哄堂大笑。「真的,如果到晚上十二 点还不睡,妈会骂的。」
ICQ上,麦汉杰自称「怪物小王子」,近 期则换上「与我常上」。咦,假名字?但他不 觉得有何不对,因为是他自己起的。而且,他 从来不说谎。「我有收过不知名的网友送来的 色情电邮,我没有打开,因为我曾经浏览过那 个色情网页,记得那个网址。」这句话再度引 起台上台下的笑声,大家随即为他的坦白而鼓 掌。
在ICQ上无话不谈,以至不少网友都会邀 约见面。但李思敏和麦汉杰都说,相识的朋友 都约晤过网友,但不少却因话不投机,志趣不 同而疏远。李思敏有一位男同学就是这样,与 网上相识的一名女生约会后不再交往,因为「 忍受不了对方的嗦!」
麦汉杰的同学则权充导游,带领一位网上相 识的外国女学生游香港,不料见面一次后告吹 ,「甚至删掉对方的ICQ地址。」
ICQ无疑缩短时空距离,但能否拉近人际 距离呢?港大心理学系和社会学系的调查发现 ,八成受访的中学生不会向父母透露ICQ对 话内容,六成则不会向兄弟姊妹谈及,但有一 半则会向朋友提起。ICQ是否令亲子关系疏 远?
李思敏对此则不以为然,「没有电脑前,我 也是整天爱说话,说的是无聊东西,ICQ上 也这样。」她有时甚至玩到凌晨四、五点,但 父母也不干涉。
麦汉杰也称,平时很少与父母倾谈,故有没 有电脑对双方沟通并无影响。「而且,我在晚 上九至十一点玩ICQ,爸爸妈妈就在客厅看 电视,各有所好。」
两位同学平均每天花两三小时玩ICQ。李 思敏承认自己一度沉迷,甚至在电脑屏幕前乾 坐几小时,枯候网友的信息。怎样善用ICQ 这通讯工具呢?她觉得「最重要是自己懂得节 制。」
有些不怀好意的网友,会藉ICQ传送病毒 电邮,「轰炸」相识以至不相识网友的电脑, 使之瘫痪,被迫更换整部电脑的软件。麦汉杰 认为这是最要不得的行径。
无拘无束要靠自律
由於ICQ是一片无拘无束的世界,一切行 为规范靠自律,但却屡屡有人传送垃圾电邮、 色情暴力信息,由此带出应否管制青少年使用 互联网和ICQ的问题。
不过,麦汉杰表示,「立心不良者干什麽事 也不会怀好意的嘛,我觉得应该让青少年去尝 试,让他们发挥。至於说这会不会变坏,我就 觉得未必。」李思敏也说,「要学坏始终会学 坏。」
两位中学生的心底话获得满场掌声,值得人 们深思。主讲嘉宾之一副校长程介明表示,「 在网上用假名与人交往有何不对,人们不是用 笔名发表文章吗?」
港大心理学系副教授周伟立则说,「社会人 士应以开放态度关怀青少年上网和使用ICQ 的心态。由於网上交往涉及复杂和互动因素, 所谓(用假资料)欺骗的人越多,就会导致打 家劫舍的说法,未免太武断,须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