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退耕还绿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3-05

  童心,是一片人类初始的净土。童心世界,是人类尚未被功利社会污染的一片绿洲。然而,绿洲更需要护持与培育。

  童心所以需要绿洲,是因为孩子毕竟要长大,他们要面对太多的天敌与风浪,他们太需要一套坚强而健康的免疫系统,而免疫系统的培养,不仅是道德与知识,更主要的是那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就像现代人不仅需要各种人造产品,更需要那一片天然的生态绿洲一样。儿童的绿洲,就是他们自己的心灵天地,他们有着自己特有的对世界的感受与想象方式。他们在游戏与快乐中领略生活,感悟人生。这片绿洲是否茁壮生长,不仅关系到儿童少年期的成长,而且关系到他们将来的一生。

  人们发现今天的儿童与过去的儿童相比,在知识与人世的早熟方面不可同日而语,这自然是好事,但同时他们的心灵正受到功利主义、知识至上价值观念的浸染。童心不童、少年老成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令人深以为忧的。明代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中曾指出:“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也就是说,教育儿童读书不是以此破坏童心,而是为了护持童心。童心的特点是用情感与想象,自由与浪漫的方式去感悟天地,善将成人世界的义理与知识融化到自己特殊的心理结构之中,具有强烈的个体性与创造性;同时,这种童真世界所展现的美好理想,是他们信仰的支柱,是人格的基础;人类的真善美在成年后被世俗社会所污染,在童稚心灵中反而呈现出来,因而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与文学家,都倡举童心以反抗金钱权力社会的污浊。

  然而,我们今天许多人对孩子的教育,正像野蛮开发,滥砍滥伐,不计后果一样,他们无情摧折着儿童的那一片心灵绿洲。这一代孩子的父母,大都是从“文革”中过来之人,他们的童年是在文化荒漠之中过来的,他们对知识文化的理解是在抽去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与开发,带有那个年代对文化滥砍滥伐的痕迹。从现在媒体所披露的一些少年犯罪悲剧来看,大都如是。父母对子女的童心世界知之甚少,功利主义与知识至上无情地砍去了童心世界中的绿洲,使得少年儿童像一叶扁舟一样,在无爱的世界中漂泊。

  人们满以为孩子知识越多就越能抵御这个压力重重的世界,殊不知知识越多,往往越使孩子失去心灵的绿洲,无法在风浪中找到一片绿洲与岛屿。最近,中国权威少年儿童研究部门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大部分的中国家长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内心,二是“少年儿童拥有精神需求所占的份额是非常大的,值得广大父母深思”。它岂止是值得家长深思,更值得社会各界反省。这种精神空间就是孩子的童心绿洲,它决不是知识就能填充的,也不是简单的道德义理灌输就能满足的,而是要以爱心教育与审美感悟为基础,融化道德与知识教育,护持他们的童心绿洲,使孩童的人格与个性得到健康伸展。

  面对今天越来越功利主义与知识至上的教育对儿童少年心灵绿洲的滥砍滥伐,我们应当像保护生态一样,遏制当今教育的野蛮开发,倡导那退耕还绿的教育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