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两天,杨秋菊都拿着自荐书和协议书,执著地等在中油销售西藏公司的展位前,她的愿望很简单:到西藏工作。直到公司与三名男生签约,自己也被山东一家单位录用,杨秋菊还难过地对记者说:“真可惜,还是没有成功。”
3月18、19两天,在石油大学(华东)举行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选大会”上,很多毕业生经历了与杨秋菊类似的求职历程。“双选”前夕,243名毕业生递交了去西部工作的申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在很多高校久违的话语,成了石油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原则。招聘会上,这些递交了申请的同学胸佩红花,可以优先选择用人单位。
石油大学(华东)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1982年至今共有毕业生22200多名,78%的学生在石油系统内就业。随着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石油院校的毕业生也面临着自主择业的压力。过去是上级机关——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每年开会,把毕业生分配给油田。从1995年开始,毕业生要面向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石油院校毕业生专业性强,加之近年来一些油田实行减员增效,吸收毕业生数量缩减,怎样把学生顺利输送到社会,成了学校领导关心的头等大事。
“只要真正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很多事情都好办。”石油大学(华东)校长仝兆岐说:“学生质量是关键,学校要创造条件,把品学兼优的学生送到能发挥才能的地方。”
然而,有高质量的毕业生,并不等于有高就业率。由于双方接触时间太短,用人单位很难深入了解毕业生,“双选会”也会因此流于形式,真正的签约率往往非常低。石油大学(华东)地处山东东营,地理位置较偏,交通也并不便利,但在近两年,他们的“双选会”上,本专科毕业生的一次签约率都在99%以上。为保证履约率,当今年的签约率达到98%时,学校甚至采取措施限制过快地签约。
“高签约率背后是大量细致的工作。”副校长仝兴华说。石油系统是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学校坚持不懈对学生进行择业教育,使“到石油一线就业”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毕业生的心中。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向系统外单位展开“外交”:学校出资,每年派人到北京、广州、吉林等地观摩外校的“双选会”,向用人单位宣传石油大学。今年3月初,副校长仝兴华利用去兰州出差的机会,每半天拜访一个用人单位,“不一定今年要我们的学生,但欢迎来挑选”。一连5天,与十几家单位建立了联系。学校的真诚得到回报,去年来校参加“双选会”的单位有150多家,系统外的有40家;今年来的200多家中,系统外的甚至超过了三分之二。一些系统内的“老大难”专业也因此有了转机。机电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学校连续几年派系领导到各地联系用人单位,去年只用两天就分出了所有毕业生。
与其他高校“双选会”拥挤不堪的场面相反,石油大学(华东)的“双选大会”井然有序。同专业的毕业生分批、排队进场,第一批的条件是综合测评成绩的前50%、受两次以上校级奖励的、通过英语六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的,然后再按排名先后入场,给他们优先选择的机会。在用人单位的展位前有一条“一米线”,学生在线外排队等候,一人谈完一人再谈。
“这样有利于用人单位更好地了解毕业生。”仝兴华说,“同时,学生素质表现在各个方面,我们要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
不止用人单位印象良好,其他高校老师对此也赞叹不已。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学生处副处长王研一边观摩一边拍照:“我要把这些照片带回去,给学校老师们看看,好好学习石油大学的做法。”
为了搞好今年的“双选大会”,石油大学(华东)动员了全校教职工的力量,还投入了近70万元,其中有30万元是用于修建拥有网络查询、展览室、信息发布室等设施的“就业中心”,用来常年接待用人单位。而对用人单位只象征性地收取住宿费,其他费用全免。
“从推销角度看,这钱花得值得。”仝兴华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毕业生的出口关系着学校招生的入口。尽所有力量,把毕业生送到适合的岗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