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大学生“不”现象扫描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4-07

不知何时,中国“象牙塔”里悄然诞生了“不就业”一族。这些“天之骄子”不再像以往的大学生那样,死死抱定等待分配的信条不放,而是主动放弃“铁饭碗”,按自己的择职意愿到科技现代化程度高的城市去打工,靠自己的实力拼“白领”,甚至“金领”。

2000年春,记者在北京、上海、广东、吉林等地多所高校调查时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对“不就业族”给予肯定,并期望国家加快人事、用工制度的改革,使自己毕业后能融入这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这些“知识流浪儿”进入社会后就业是否顺利?他们的生活到底怎样?

●宁夏“姊妹花”拼死考研,“不就业”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就业

宁夏西海固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生活在这片苍凉土地上的人们,无不期盼子女能通过上大学跃出“龙门”,分配一个“旱涝保收”的工作。而来自该地区的北京某高校学生孙莉、孙萍两姐妹,毕业时却出人意料地放弃了参加就业分配机会,默默地收拾好行李,从学校宿舍搬到了与同班两位好友合租的出租屋里。原来,两姐妹之所以不愿就业,是为了全身心地进行考研准备。

“为啥连分配都不要,非要考研究生呢?”记者问。姐姐孙莉说,她在首都这所重点理工院校,学的是生物化学工程专业。虽然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但她觉得自己的专业素质还需进一步提升,同时也想走学术科研的路子。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她这个专业本科生不好分配,用人单位都需要研究生。一句话,考研是为了增强今后就业的竞争力。

妹妹则更“现实”,她说她认识的几位高校毕业生,分配回县里后,政府把他们安排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但这些单位根本就没法给他们发工资,安排上岗,一般是每月发给百多元生活费,让其“内部待业”。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像他们那样消极等待,还不如积极考研,另闯路子。

走进她们住的出租屋,记者吃了一惊。这是两间仅20多平方米的半地下室,除几张床和旧书桌外,几乎“一贫如洗”,姐妹俩生活的清苦可想而知。她们说,父母为供其读大学,已负债3万多元,在她们贫困的家乡这笔债已近乎“天文数字”。所以,为了将来有个好的前程,她们只能选择背水一战拼死考研,为了保证复习时间,姐妹俩每周做家教的时间不多,收入也仅能勉强维持生活。

像小孙姐妹这样的考研者,在北京不是个别。其实她们今天的“不就业”,是为了明天能更好地就业,这也是一些“不就业族”深思熟虑的选择。

●甘当普通打工仔,谢飞说眼前他急需的不是钱,而是确定自己的人生定位

大学毕业后,来自山东的谢飞首先想到的是深圳。到深圳后,他的最深印象是,没有文凭莫闯特区,人才交流中心也好,各种职介所也好,没有一个工种对学历没有要求。

可是不久,他又改变了“文凭决定一切”的看法。一次,他在深圳市人才交流中心参加了一个“人才现场招聘会”。当时招聘单位排成一大条,招聘职位也一个比一个诱人;厅里人潮若流,应聘者挤破大厅。可真正招聘、应聘成功者却寥寥无几。个中原因颇耐人寻味:招聘者埋怨如今的大学生是“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有。谢飞由此感悟出,人才市场虽重视学历,但已告别了单以文凭作尺度的年代。

在深圳各大公司间颠簸一个多月后,他终于激流勇退,进了一家台商独资开办的织染公司。在这里尽管又脏又累,工资待遇也远没有他想象的理想,但谢飞却干得很卖力。他知道,要想真正改变自己在厂里的地位,只有不懈地努力!

三个月试用期后,这位大学生就取代了班长的位置,如今他已被提升为股长。接受采访时,谢飞对自己当初做一名下苦力的打工仔颇有感慨。他说没到特区之前,总觉得深圳是天堂。到这里后才发现,人们是片面夸大了,以点代面使人产生了好多不现实的幻想而上当。尽管目前凭他的收入,想买房、买车还相差甚远,但谢飞却仍干得十二分的卖力。这位大学生说,眼前他急需的不是钱,而是确定自己的人生定位。

●8年拼杀,女硕士终成年薪40万“金领”

21世纪前夜,记者在火爆的上海人才市场,遇见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部门经理,被另一家跨国集团相中。当需求双方见面后,用人方开门见山直接亮出底牌:年薪40万元人民币,另外优厚福利。但这位经理并不满意,继续讨价还价,要求一套二室一厅的住房,用人单位很爽快地答应了。但当这位高级人才指定购置的物业必须在浦东开发区繁华地段时,用人方的代表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但最终还是咬牙同意了。令在场的旁观者吃惊的是,这位年薪超过40万元的人才,不过是位30多岁的年轻女性。

这位女性名叫宋玉芬,来自江苏,毕业于北京一所工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是热门专业的优秀人才。当年在回乡和留京之间,宋玉芬选择了留京,因为她习惯了压力下快节奏的生活,以及每天接受丰富密集的行业信息,如果回老家,她觉得自己会“找不着北”。让人伤脑筋的是,宋小姐却没有“留京指标”,于是,经一番掂量她便果断地在毕业分配表上填了“不就业”三个字。随后,她留在了京城,户口和档案却被转回了家乡。

宋玉芬先在一家科技公司打工,后来又来到号称“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她认为中关村潜力很大,在这里会有很多机遇,所以对她来讲应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该说她当初的判断是准确的,几年后几经拼杀和“跳槽”,她终于一步一步地爬上了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部门经理宝座。后来上海先后出台了十大用人政策,如国内人才凡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符合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用人单位对急需的人才将一路绿灯;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制订技术人才市场工资政策,由人才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工资报酬等等。这些政策,使上海对各地人才彻底开放,于是各路精英便潮水般涌向了这个现代化大都市,宋玉芬也是其中的一个。

拼杀8年的宋小姐终于成了“金领”一族,尽管其间她历经坎坷,饱尝了辛酸的滋味,但今天她毕竟走进了“阳光地带”。

●大学生蒙娜的生存境界: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广州采访时,记者被一家咖啡屋的名字吸引住了:那波里,很有意大利的情调。咖啡屋的老板是位年轻漂亮的小姐,名叫蒙娜。福建大学毕业后,她先是去一家建筑公司打工,任发展部经理;不久,下海从事服装贸易,与意大利商人打交道。因为生意上的往来,常会与客商去咖啡屋。有一天她想,为什么不自己开家咖啡屋呢?

生性浪漫,爱好文学的她,很早时候,就想开一家很有情调的咖啡屋。只是没有机缘,更没有资金。毕业后几年,挣了一些钱,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蒙娜小姐说这是她的一个心情驿站。一个月至少得开支2万多,而且也知道不会太赚钱,至多只是略有盈利。但她仍然无悔,因为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在这里,每夜她都可以认识一些有情调的人。前天晚上认识了一个画家,明晚就让他到这里搞个小画展;今晚认识了一个会唱歌的菲律宾朋友,后天晚上就请他来为客人们献上几曲……

这位女大学生笑侃:喝咖啡,就是为了找回那个“喜欢的自己”。在所有为生存,为责任,为亲情,为爱所做的艰苦努力后,我用一杯咖啡来疼惜自己,不算太奢侈吧。

大学生“不就业族”队伍正在逐年壮大,这一群体的出现,无疑会减轻政府的“就业压力”,并通过人才市场,促进我国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他们都是勇于挑战未来,承担责任,对个人发展有充分信心的年轻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