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向社会“报到”要花多少钱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5-24

大学生就业成本过高引发不平等竞争

向社会“报到”,要花多少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大学毕业生中颇为流行“就业成本”一说,不少大学毕业生对于求职过程中付出的巨大物质和精神压力,感到不堪重负。

据了解,“就业成本”一般包括材料费、差旅费、违约费、出省费等几大类。一些大学生认为,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就业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竞争;而一些市民认为,大学生们纷纷“东南飞”,自己给自己增加“就业成本”,真正有抱负的学生应该前往西部大开发的第一线。

安大数学系的郁书记说,由于就业是双向选择,而且学生们都是挤在几个“好单位”,大家都处于“全面撒网、重点捕鱼”的状态,所以,每个学生都要准备几十份推荐材料,打字费、复印费要花上几百元甚至更多,“撒网”也就是撒钱。而且,学生远赴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人才市场,住宿费、餐饮费、人才市场不菲的门票,加起来的确惊人。据测算,一般一名毕业生成功地找到工作,开销通常在2000元左右。

然而,开销并未到此为止,由于许多学生“脚踩几只船”,往往是“先签一家,再看一家”。而且,违约的情况这几年越来越多,一些学生为了飞往“高枝”,又必须交纳2000元违约费。

目前,不少省属大学规定学生出省就业需交纳出省费,有的同学为了找到合适的工作,北上南下,花了不少钱,终于找到了一家外省单位,又面临交出省费的问题,通常又得几千元。而目前我省培养一名大学生所付出的费用远高于大学生缴纳的学费,收费的确是不得已而为之。

合肥工业大学一位姓张的同学介绍了另一种“灰色成本”。目前的单位招聘“僧多粥少”,请客送礼也是常有的事。据他说,他曾和本班同学一起竞争某单位,最终却败走麦城。

一打听,才知道同学花了几千元钱请招聘单位的人吃了一顿。

如此粗略算来,一些不“走运”的学生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要付出万余元,而这对于没有直接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来说,不啻天文数字,一些贫困生因此失去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有关人士认为,社会上固然要为大学生就业减负,大学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