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云南边防部队在1984年老山守土卫国的战火中创立的“帐篷小学”。
1992年9月,边防某团7连战士周真国接任“帐篷小学”第8任士兵校长。
至今8个春秋过去,“帐篷小学”从两个年级21人发展成6个年级119人,教学质量名列前茅。历届153名毕业生,有的成为中小学校的教学骨干,更多的则成为当地科技脱贫的带头人。1999年,周真国被总政治部评为“优秀士兵”,并出席了全军第九次青年工作会议,受到了江主席的亲切接见。同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特别授予他“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
咱也能逛一逛北京城?
1992年9月,从贵州安顺师范学校毕业入伍的战士周真国接任“帐篷小学”第8任校长职务,当时的“帐篷小学”只有两个年级、两个班,一共21名学生。
“帐篷小学”附近的几个村寨离国境线都不到两公里,这里偏僻闭塞,群众观念落后,认为读书没用。周真国上任的首件大事就是挨家挨户动员适龄儿童上学。
马鞍山村苗族村民陶正安不让儿子去上学,周真国到他家做工作,说不上两句话,陶正安便吼了起来:“儿子是我的不是你的,读不读书不关你的事!”
一连几天家访都没什么收获。周真国找到在群众中有威信的芭蕉坪村蒙古族村长帮忙。生性豪爽的村长哈哈一笑:“周校长,我们这山圪土劳里的人从来看不到电视,看到的只是头上碗大的一块天,你要想办法让他们知道山外边的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就会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去。”
说得好!和外部世界隔绝,没有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欲望,正是群众不愿意送孩子上学的根本原因。
周真国扮起了录音机和电视机的角色,他把自己以前听到的、看到的新事物一遍遍地讲给适龄儿童的家长们听,“人家内地人是人,我们边疆人也是人,我们为什么就要住在这猪窝牛棚似的茅草房?就是因为我们世代没有文化知识,不会寻找致富的门路。”
只要功夫到家,石头也会开花,就连犟老头陶正安也动心了。周真国用画报去给他讲解后的第二天,陶正安就试探着问:“周校长,孩子上学出息了,咱也能逛一逛北京城?”“咋不能?我们云南的农民还组织到国外旅游呢!”心中充满憧憬和希望的陶正安高高兴兴地把儿子送到了学校。
在周真国到校任职一年以后,邻近4个村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学校由原来的两个年级21人增加到4个年级48人。
学生来了,讲课却成了问题。学校附近的村寨,苗族群众居多。这些儿童刚入学时大多不会说汉话,周真国兴冲冲地在台上讲,学生们却在台下直摇头。语言不通,这书怎么教?
一开始,周真国把苗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搭配坐在一起,让会说苗语的汉族学生充当他的“翻译”。课余时间或家访的时候,周真国便拜苗族大爹大妈为师,拿着课本,汉苗语对照着一字一句地学。学懂了,记牢了,再试着教学生。经过近半年的“速成”学习,他已初步可以用苗汉两种语言讲课了。
转眼间,周真国到“帐篷小学”任校长已经一年时间。1993年7月,麻栗坡县教育局出题统考,“帐篷小学”平均分83.2,及格率100%,名列全县前茅。
这一年,麻栗坡县教育局将邻近的马鞍山小学合并到了“帐篷小学”。
不上扫盲班不发化肥票
周真国还在连队当新兵时,就常听老兵讲到边疆群众的贫困境况,但他真正感受到这里群众的贫困还是到了“帐篷小学”以后。
周真国在一个小卖部前看到一位学生家长打酒,问他,“打多少酒?”“一两。”他说家里只有两毛钱了。
穷不可怕,怕的是对穷困麻木不仁。周真国想到,要在这紧靠国境线上的贫困山寨发展教育,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开始召集各村的村长一起商量脱贫对策。
很快,各村的黑板上同时出现了这样一个通知:“星期六、日晚上8点,某某等人到‘帐篷小学’扫盲班上课,谁家不去,不发给化肥票。”
这一招还真管用。每到规定时间,各村的文盲都汇聚到了“帐篷小学”。为巩固和发展扫盲成果,周真国还把《农民识字课本》上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教给4至6年级学生,由学生当老师,回去教家长。
就这样,他们每年要扫20多个青壮年文盲。1996年,芭蕉坪村村民全部脱盲。
周校长不能走
一晃3年过去了,“帐篷小学”的学生及其家长们似乎忘记了周校长是一个兵,是兵就总有退伍的时候。1995年,周真国到了超期服役两年的最高年限,年底,他将和“帐篷小学”告别退伍返乡了。
“周校长要退伍了!”消息立刻传遍了各村家家户户。
学生、学生家长和村民听到这一消息时,先是惊愕,接着便是从心底爆发出一句话:“周校长不能走!”策划、串联活动很快在各村各寨秘密进行开了。
1995年11月26日,周真国所在连队下午就要宣布退伍名单。中午11时左右,通信员报告:有100多名各族群众聚集在连队球场!
“周校长不能走!”老百姓一个个把红手印按在早已准备好的给部队领导和县里的一封请愿信上。50多名闻讯赶来的学生齐刷刷地跪在球场上。
此时的周真国满含热泪。
他留下了,云南省军区破例批准他转为志愿兵。
随后,他新婚不久的妻子也来了,并成为“帐篷小学”第一位不穿军装的老师。
说起未来的“帐篷小学”,周真国心里有一个梦,他希望借助社会力量成立“帐篷小学”发展基金会,帮助那些走出“帐篷小学”的贫困孩子们跨进初中、高中、大学的校门,他的心里时时萦绕的旋律是那首动人的“同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