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美国科学城波士顿市中心的哈佛医学院,是哈佛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百年来为美国乃至世界各国培养造就了无数顶尖医学家,成为举世公认的医学家摇篮和医学界执牛耳者。哈佛成功的奥秘集中体现在它的校训中,即“VERITAS”,翻译成中文为“探索真理”。为了实现探索科学真理这一目标,哈佛人演绎了一部数百年绚丽多彩的创业史,其中的闪光点和灵魂就是创新和求实精神。可以说,哈佛的教职员工为了以创新、求实的精神去探索真理,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贡献出了全身心。而为了保证科学家“探索真理”活动的正常运作和高效率,哈佛不断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科学的体制和管理系统。好的体制、管理系统和科学家创新、求实的创业精神相结合,使哈佛始终充满活力,充满极强的竞争力,充满极强的凝聚力,充满极强的创造力,充满极强的工作效率……哈佛的上述奥秘、特点、力量体现在它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在哈佛走一遍,你一定会强烈感受到,它的实践处处体现着它的精神,它的精神处处体现着它的实践,互为促进,日臻完善。
哈佛医学院的地理位置位于市中心,一般来讲,这样的地理位置不利于空间的进一步扩展。尽管如此,近些年来,哈佛医学院仍然扩展了不小的空间,除了在校园内建造了一些新高楼外,还收购了一些毗邻校园的建筑物,这些新增的空间大多作为新的研究和实验室用房。哈佛医学院本来就已人才济济,空间扩展后又可招聘一批人才,使之力量更加强大。
实验室的布局和设计体现出“现代、开放、交流、促进”的新观念。八十年代之前,哈佛医学院的实验室大多为“封闭式”设计,即独门独室,门一关就与外界隔绝。而现在,凡新建新设的实验室,不再封闭,所有实验室都互相通在一起,没有门户隔开。通常一个楼层除中间走道外,两边为开放式实验室,每个“老板”占若干个实验边台(视基金数量和工作人员数量而定)。据介绍,这种开放式实验室设计有利于科研人员随时随地自由交流和互相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充分使用仪器设备。哈佛医学院各单位的仪器设备的配置原则是:大中型仪器设备由学校(院)拨款购买配置,课题组可根据需要自行购置一些小型仪器。但是,学校规定,不论学校或课题组购置的仪器设备,都必须供任何人使用(当然是免费使用,在美国没有有偿使用仪器的先例)。而且任何一件仪器必须达到要求的使用率才会继续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使用率不高或闲置仪器是绝对不被允许的事情。由此可见,开放式实验室的设计和布局的现代、开放、交流、促进的方式和手段较好地达到了资源共享(包括思想、知识、技术、仪器设备等资源)的效果,使有限的人才、知识和仪器设备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是科技管理方法和思想的一个成功的例子。
九十年代新建立的医学研究所(InstituteofMedicine)是哈佛医学院适应现代医学发展趋势而及时作出反应的产物。据介绍,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新概念不断涌现,综合、交叉、统一的研究理念和技术方法日渐突显,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这一特征更加符合生命体表现的客观状况。因此,这个研究所内部既无学科之分,也无类似国内的“科室”之分,只由按课题任务而成立的若干实验室组成,课题任务一旦完成,实验室即告完成任务,自行消亡(有后续任务除外)。研究所的这种建制更加能培养综合型或全面型科学人才,因为课题任务中需要什么知识和技术你就必须去学习、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和技术,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使知识不断更新和补充,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快速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的要求。实践证明,这个所的尝试是成功的,建所短短几年中,已是硕果累累,每年都有高水平的论文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
哈佛是私立大学,由于其成绩卓著,名声显赫,争得了社会各界和政府的支持,它的经费来源于私人基金、政府基金、企业财团基金和各种赠款,因此有足够的钱办各种事。哈佛学费很高,门槛也高,但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莘莘学子都向往之,入哈佛始终是热点。以上情况说明哈佛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人家愿意把钱投给它,优秀人才愿意入其门。在哈佛,所有的人每时每刻都处于紧张、热烈、竞争状态,因为哈佛实行高标准、高流动、高竞争的“三高”政策,除了终身教授,哪怕业绩再佳的教授,稍有不慎,业务表现稍平,即有可能被流动掉。据说哈佛就是用这种政策保持其朝气,学术上的先进性和工作上的高效率,使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为社会输送了优秀的人才。
我国留学哈佛的人近些年越来越多,记得13年前我在哈佛时每次中国人聚会,只有十数人,而现在据粗略估计有二三百人,整个波士顿地区则有大陆留学人员2000多人,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留学人员不仅在人数上大有发展,在学界显示度和影响力上也开始显露强势。现在在哈佛已经有一批站住脚跟的华籍年轻学者,他们都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于八十年代初之后陆续赴美留学,学成后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拼搏奋斗精神和业绩争得了应有的地位,他们中大多是助理教授(assistantprofessor)职称,少数人已晋升至副教授以上。这一批人可以说是留学生中的精英分子,因为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我国赴美留学人员总数约20万人,而在美国大学中能取得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者只有1%~3%。据了解,这些人中不少已兼任国内大学或科研机构客座教授、实验室主任甚或特聘教授。他(她)们能在美国挤入学界上流社会,实属不易,有的人还成绩斐然。
我想如果哪个大学想挤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那就应该深入研究一下哈佛这个范例,取其精华,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