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访一位重点示范校校长)我看今天有很多老师到贵校的展台前咨询,甚至有一些已经和您达成了初步意向,看来今天贵校收获不小,肯定能在这次交流会上吸收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吧?
    校长一:今天来我们学校应征的教师的确不少,而且大多是学历较高、职称级别较高、在教学方面曾经做出过突出成绩的教师,我们满意的也不少。我们学校这次来参加交流会的目的就是吸收一些高水平的教师,我们是要优化师资而不是补充师资。我们希望通过类似活动让北京市的师资能够形成正常的人才替换和流动,不断优化,好的上来,坏的下去。
    今天和我们达成初步意向的虽然不少,但是到底能有几人“成交”就说不准了。按现在的手续,一个老师如果要调动不只是简单的迁出、迁入问题,而是牵涉到几方面的利益。在我们接收方学校与应聘老师达成协议后,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教师所在学校是否同意其离开,如果学校不放,很可能就黄了。尤其是远郊区县的老师,他们要想调到城里还必须经过县教育局的批准。第二是教师自身问题。可能有的老师刚和我们学校谈好准备试讲,又有其他普通或重点学校的条件更有吸引力,他也可能会选择别的;还有的老师顾虑太多,犹犹豫豫,最后可能自己放弃了。总之,今天登记的有三十多名教师,有多少能最终成交我也不好说。
    简单说,现在教师工作还不是真正的聘任制,也没有真正达到双向选择,这就必然会影响教师队伍的优化和加强师资。
    k12:(访一位普通学校的校长)从贵校的展版上写着招聘语文、数学、物理、英语、历史等多种基础学科的教师,请问贵校师资急缺吗?
    校长二:实际情况很复杂。教育部门有一规定,要求原来初中高中合一的中学要分开办学,去年我校成立初中分校,准备逐渐与高中办学分离,为加强初中师资力量我们左挑右选,还准备抽调部分有初中教学经验的高中教师,但被选中的老师大部分都不愿到分校。他们担心以后本校若与分校脱钩,分校是公办还是民办的体制问题。现在的情况不是我们真的缺这么多老师,而是有老师用不上。这次交流会正巧给我们提供了选择人才的机会。我们打算招入一些优秀教师,把初中分校建设好。
    k12:那么原来那些教师怎么办呢?
    校长二:既然他们都愿意留在高中本校,那就竞争上岗,只有能够真正胜任高中教学的老师留下,其他老师要么安排到后勤,要么自寻出路,学校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大包大揽。换句话说,学校也不再是老师的“家长”。
    k12:今天来的学校都是为了招才纳贤,您如果在场内看见自己学校的老师,您怎么想?
    校长三:(略一沉吟)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曾经我们学校接受了一个北师大的毕业生,给他争取进京指标、办理进京手续,费了好大的周折,小伙子教学不错,能力很强,但只工作两年就跳到文化公司去了,什么档案人事关系人家什么也不要,甩手就走了,我们拦也拦不住。今天我并没有看到我们学校的老师,即使看到,我觉得也没什么稀奇。但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如果老师真的要走,我们拦不住,那么应该提前告诉学校,让学校尽早准备,别悄悄联系好单位了,提前一个招呼不打说走就走,会让学校措手不及影响正常教学。
    K12:我觉得之所以有的老师这么做,可能是他们的种种顾虑和担心造成的。一是他们怕提前说了学校进行会施加压力;而是他们担心万一哪个环节除了差错走不了,学校会因为他曾提出离开而心存芥蒂,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制裁”,您说是不是?
    校长三:你说得不错。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不是学校与教师的个人因素,而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人事体制还远远没有形成正常的“交流”,真正的“聘任”制度还没有健全。
    K12:(访一位民办学校校长)您的学校属于民办学校,在引进师资方面有什么优势吗?
    校长四:说实在话,对于我们民办学校来讲,几乎没有什么绝对的优势。我校的教学硬件设施比较先进,教师待遇相对偏高,管理体制灵活,但这样的条件并不一定就能吸引优秀教师。我们最吸引人的是工资高一些,档案人事管理比较“活”。然而把档案放在人才交流中心,某些人就理解为“下海”,所以尽管工资高一些,许多老师在迈出这一步时都是很犹豫的。而且无论青年教师还是有经验有成绩的中年教师,住房、保险等民办学校不予解决的问题都是他们关心的焦点,他们认为光有那点小钱没用,房子才是大事。民办学校要比公办重点学校承担更多的思想压力,在公办学校呆久了的老师,有的就有点害怕竞争。如果像这样在心理上调整不过来,他们很难走出这一步,所以我们吸收师资是有一定难度的。意向比较明朗的偏于工作不久年轻气盛的新教师和退休的老教师。我觉得现在我国教师自身的就业心理存在着相当的问题,如果他们的“聘任”意识不先树立起来、成熟起来的话,我个人认为教师“交流”的可能性还很小。
    第一次中学教师交流洽谈会6月18日已经结束,估计现在各个学校都在进行筛选和考察考核工作。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反思校长们对“交流”所提出的种种质疑,对我国现存教师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思考,因为优化教师队伍是加强教育建设的重要一环,真正的教师“交流”与整个教育事业是互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