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山里的女童班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7-04

如果贫穷能够给人上进的动力,或许我们早就不再贫困了。   很多时候,我们穷,是因为穷。   苗族人口占81%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永宁镇白岩村,像其他许多国家级贫困县的山村一样,山高水远,交通不便,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只停留于最传统的农业生产,每年的收入基本上就是几担粮食……陷入了穷是因为穷这一怪圈。   曾当过教师的白岩村村支书王忠勤,算是村里的明白人,他对这一怪圈有着切身的感受:村子山多,适合搞些养殖,信用社也给村民贷款。可是一旦这些牲口得了瘟病,村民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它们死去。此后村里人再也不敢去冒这个“险”。   王忠勤执意要打破这个怪圈。他把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由于民族习惯的影响,这里的人很少把女娃送到学校。女孩入学率最多达60%。抓好女童教育对提高将来的人口素质有很重要作用。王忠勤说:“所以我在1996年申请在小学办了女童班,每年可以得到6000元钱拨款。”   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把女童班办起来。虽然说读书可以不用缴费,但成天呆在学堂不干农活,也是一种损失呀,反正将来是要嫁给人家的!白岩村之所以能招到50人,还与王忠勤的现身说法有关。   他有两个女儿,都是中专毕业,一个在镇上办了诊所,也能赚钱了。她回家时还为村民免费看病。许多人心里多了一个心眼:苗族女娃也挺能干!也能赚钱养家!这样才愿意把孩子往学校送。   在这个女童班中,有个孩子叫杨光菊,今年15岁了。四年前她未上学的时候,她母亲嫌家里太穷改嫁了。父亲外出打工,一去就是三五年,对家里也不管不顾。她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三姐弟就一直寄养在伯伯家。   王忠勤回忆说:“当时我去她家好几次劝她读书。她流泪了,说很想念父亲母亲,说‘我也想读呀,可这样的条件行吗?’我说可以,学校可以减免杂费的。这样她就来了。每年还要给她一些外面捐来的衣服和文具。”   杨光菊就这样一直上到了四年级。虽然她成绩在班里只是中等,但现在学校正在教一些当地实用技术,如养猪、女工等,还教给一些心理及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如果将来考不上学,在家里也算是一个明白人。   杨册英今年12岁,她的情况与杨光菊类似。有一年她父亲做手术,母亲嫌家穷也改嫁了。如今她与奶奶、爸爸和弟弟四人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茅草屋里。我们去找她的时候她正在地里,邻居将她喊了回来。她半路上远远看见我们,很不好意思地又往回跑。   就是这些十几岁的孩子,除了每天上课外,周六、周日还要去捡塑料瓶、纸壳到镇上去卖,再买些文具回来。甚至是每天下学后,还要干活。我们到学校的时候正是中午,想看望一下杨光菊,她不在家。别人说她伯伯在十里外的山坡上干活,她给送饭去了。   女童班的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每年有固定的6000元钱能拨下来。这一点王忠勤是不用担心了。但一想到其他班的孩子,他又是忧心忡忡。   学校有15年历史了,只出过8个中专生,1个大专生。不是学生差劲,而是家里实在没钱。许多教师深感痛心的是,本来是很好的苗子,老师也精心培养,但结果呢?上完六年级照样打工去了。有的还能在初中读下去,但家里最多供上一两年就支持不住了。   我们离开杨册英家的时候,她的瘦小的奶奶连声说:“真是辛苦你们,这么大老远赶来!” 想到自己的到来对她来说居然是一种荣光或恩赐,大家赶紧转过头去,怕自己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