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不久举办的中学教师招聘会,也成为聘任制的前奏曲。尽管当时签订的聘任协议并不多,但此举产生的影响深远,尤其是招聘会后,教师流动的一股暗流正在涌动。
日前记者在采访25中时发现,已是快放暑假的时候,25中的校长最忙的是招聘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在不久前北京教育交流协会举办的中学教师招聘会上,民办公助学校25中接到了千余份应聘书,成了本市中学教师,乃至一些社会人士争抢的热门学校。
为何一家民办公助的学校,既非市重点,也没有特别的资金投入,却吸引了如此多的教师呢?据介绍,25中招聘教师的来源相对比其他学校多,除了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研究生,从1993年开始,25中就公开从社会招聘教师。因而此次参加招聘会,经验也比较丰富,准备得很充足,招聘会前后,学校接到的聘书达到千余份。
25中启动教师聘任制属于较早的试点学校,1993年,在北京也是全国第一家提出教职工实行聘任合同制,向社会公开招聘,双向选择,公平竞争,择优上岗,并实施周薪制,将教职工的劳动所得与劳动数量与质量结合起来。刘志毅校长告诉记者,师资市场的概念也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就是鼓励教师的流动。1993年,25中招聘的一位本区教师,原校不同意放,在25中工作3年原学校还死扣着人家的档案,最后差一点闹上法庭。
刘校长认为,实行岗位聘任制的基础是教师的流动,教师不流动,校长聘不来想要的,也推不出不想要的。形成师资市场,不仅可以招聘培养大批有实力的教师,同时可以通过教师强化学校间的竞争,从而造就一批懂业务、善管理的校长,创办出一批有特色的学校。
教师选学校应该是教师的权利。北京市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的蔡伦认为,教师不一定只选择重点校,或者是单纯收入高的学校,一些重点校的教师可能希望到弱校,评职称的机会多些,发展的空间大些;一些教初中的教师可能想教高中等等。校长没有必要担心教师全跑掉了,这些教师大多不会改行,还会留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只有教师真正流动起来了,才会形成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