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评论:游戏不是“落水狗”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7-13

    六月,游戏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因为有一些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有一些孩子沉迷于游戏厅,有一些孩子因为游戏而闯祸,“母亲在哭泣”、“老师在叹息”,于是媒体一哄而上,哭泣成河,叹息成雷。游戏被冠上“海洛因”的恶名,似乎只有低头认罪的份儿。

    六月,k12教育网就 “取缔游戏厅问题”做了一次调查,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人士共3113位网友参加投票,因为其中有74%的投票者“经常玩” 或“ 偶尔”玩游戏,所以我们可以说投票结果是有效的,可信的。

    从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3113位教师、学生、家长中,有51%的人认为要坚决取缔游戏机,这个数字过了半数,然而只是擦边过了半数而已。我们还要想到的是,其余49%认为“取缔有利有弊”、“不应取缔”和“无所谓”的人,并非不痛惜因沉迷游戏而走上迷途的同学;并非不痛恨图财害命的游戏厅老板,但可能他们更了解游戏。至少在网友的投票中游戏不是落水狗,未见人人喊打。

    游戏,无论是《生化武器》还是老鹰捉小鸡,原本只是为了娱乐。从来就有贪玩的孩子,不喜欢闷坐教室或憋在家里,如果家长老师不能控制贪玩孩子的游戏时间,不能让贪玩的孩子按时上课、放学回家,取缔游戏厅就能保证他们一心向学了吗?

    游戏是“海洛因”?如果是的话,肯定1000%的人会坚决要求禁止。但实际只有51%。专家称“青少年一旦沉迷于游戏机,即会产生愈来愈强烈的心理依赖和反复操作的渴望,不能操作时便出现情绪烦躁、抑郁等症状,与毒品海洛因的成瘾行为特征极其相似”,作为一“游民”,我可以承认玩游戏真的可以“上瘾”,而且对于心理未成熟、不具备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青少年来说诱惑力极大。然而这只是一方面。我们不要忘了“上瘾”的前提是“沉迷”。善恶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伴而生,一旦读书到了“沉迷”阶段,恐怕也要染上近视、身体虚弱等症状。游戏到底是不是海洛因不是由游戏本身决定,而是由玩它的人决定的。据我所知,一些现在电脑界高层技术人员都是玩游戏的高手,而他们中也有一部分是先接触游戏,后渐渐开始探索电脑程序开发的,换句话说,对于某些人来讲,游戏是他们学电脑的入门课。

    这样说又将陷入一个误区,其实游戏既不是魔鬼,也不是神仙。游戏就是“不为什么”的娱乐而已。它究竟对玩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是决定于“人”。“人”包括学生、家长、老师、甚至游戏厅老板。孩子就是爱玩,如果孩子贪玩得到了可能影响他身心健康发展的程度,家长、社会、学校都有教育的责任。

    网站调查数据显示:有55%的人对取缔结果表示不相信,一半以上的投票者认为游戏厅还会暗地存在。既然大家怀疑打击游戏厅的结果,那么老师家长该做些什么呢?

    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没有像鲧那样采取“堵”的方法,而是改用“疏”。5000年前老祖宗的经验教训我们为什么不继承发扬呢?孩子如果玩游戏机已经上瘾,把他关在小屋子里读书是不可能的。“戒”游戏并不是戒毒,捆绑强制是不行的,那只可能引起孩子更大的反抗。要把“恶性”的玩变成“良性”的玩,需要适当的方法和相当长的时间。老师、家长,你们的耐心准备好了吗?

    “疏”,首先家长要多花时间陪孩子参加其他活动,比如户外旅游、去听音乐会、看电影、访亲友等,转移孩子的兴趣。

    第二, 老师和家长要允许孩子继续玩电子游戏,但要在时间上加以控制。如果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买一台电脑,多鼓励孩子学习电脑知识。

    第三,老师要和家长多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表现,至少应该知道孩子在做什么。

    方法不用再说太多,如果我们爱孩子的话,就应该思考怎样才能保护好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