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换课本:大人一番苦心 孩子领不领情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7-17

  今年9月,初、高中语文课本将旧貌换新颜。确切地说,教育部最近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新修订的大纲着眼于学生精神素质和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第一次明确具体地指定了30种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这意味着,我国初、高中课本将大大增加文学———包括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的含量。

  在指定的30种“中学语文课外文学名著”中,除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以外,自然还有“郭鲁茅、巴老曹”的作品。如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老舍的《骆驼祥子》,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曹禺的《雷雨》等。此外还有冰心的《繁星·春水》,钱钟书的《围城》,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及外国文学《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复活》、《老人与海》等。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套文学大餐,其益处不言自明。

  然而对于文学大餐的“菜单”,老师们反应如何?北京市重点中学汇文中学的詹成峰老师为难地说,现在的中学生们更爱看科普性的、自然的、推理性的东西。这样的文学名著对孩子们肯定很有营养,可学生们是不是接受得了?武汉美术装饰装潢学校高三的语文老师李程也说,在这样一个快餐文化里,学生的兴趣点多在上网和追星上,他们很爱读明星档案、卡通漫画这些轻松的东西。读小说也是读“冰激凌”口味的,比如席娟的书。这些大部头的文学书籍很有营养,但一上来就让他们看《巴黎圣母院》这样的经典名著,他们会不会觉得吃不消?

  老师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于是,为了让当今中学生们更好地继承文化遗产,对文学巨著进行改良和简化,就成了绕不过去的一道关。如何使文学名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适合中学生的口味和心理,接近他们的接受能力?这是摆在出版界的一道难题。

  对此,人民文学出版社率先提出良方:精简名著,浓缩精华,在暑期推出一套26本“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丛书”。人文社的优势是:是我国历史较长的专业文学类出版社;在教育部指定的30种名著中,他们拥有26种书的版权。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他们均以最为通行的刻本为底本,其校点注释汇集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而钱钟书的《围城》、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曹禺的《雷雨》、郭沫若的《女神》等现、当代文学作品均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看家篇目,享有独家版权;它的一个副牌是外国文学出版社,一直以出版世界文学精品和拥有最多外国文学名著的译著权著称,“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丛书”不单是名著,同时译本亦出自名家之手。

  为了使深奥的古典名著、艰涩的外国文学通俗易懂,让学生们易于接受,“吃”起来不会消化不良,人民文学出版社“把大块的肉剁成小块”,还不惜“加上油盐酱醋”,使这套大餐更适合学生的口感。比如,在每本书的前面都附有一篇由相关专家撰写的导读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该书的作者情况、有关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引导学生更充分、正确地理解作品。同时,由全国中语会编辑,组织知名专家、著名翻译家撰写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导读本》也将随丛书面世。

  对学生们“作家梦比不上发财梦”这一现象,作家们也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女作家毕淑敏说,这很正常,大可不必惊慌。因为,把文学当职业来做是很苦的差事,这项职业人数的比率很低。以前80年代有太多的人做着作家梦,可后来真正当了作家的没几个,不必去强求一个人喜欢文学,作家原本就不像电脑程序师那样普及。所以,我觉得为了中学生的阅读,对名著进行改进,配备一些补充材料是很好的一件事,但也必须审慎,要由高手来做。

  但对于大人们的一番苦心,中学生们是否能深切体会?就要看看再说了。